武林小说>军事历史>猎三国>第八十三章 鸿门宴(上)

实在抱歉,章节放在草稿箱内忘记发送了,每天保证质量六千加,不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海国,听闻公孙逸率领骁骑军,以极小的代价击溃数量众多的黄巾军,并将十多万百姓聚拢起来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不少人忌惮骁骑军兵锋的同时,也暗暗赞许公孙逸的仁德。

广设粥棚不放弃任何一个百姓,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光是每天粮食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花钱如流水的金银,不少商贾士族动了心思,若是拿出一些存粮和耕牛与骁骑军交易,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只是现如今碍于孔融的强压,没人敢于公孙逸率领的骁骑军接洽罢了,随着时间推移,不少有门路的商贾士族已经得知,骠骑大将军公孙逸从兖州购买粮食和耕牛。

若是建立了顺畅的贸易,恐怕以后就没有他们的事了,不由积极加强了黑市,只是孔融突然派人将其一家杀死,罪责怪罪给匪徒,但谁也清楚这是谁动的手,孔融这种断他们财路的强压,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激烈的反抗。

孔融心中极度烦躁慌乱,公孙逸战胜黄巾贼解了北海国之围倒没事么,在孔融看来作为官军理应如此,他不欠公孙逸任何情。

只是没想到被俘虏的黄巾贼不仅没有激烈反抗,而且很顺利的被安抚收编,一时公孙逸势力壮大,早已超过数个北海国,若是让公孙逸发展下去,恐怕这北海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一些利益至上的士族出卖。

孔融虽然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他很清楚这些士族的秉性,向来是为了家族利益为先,孔融无奈之下,最终接受手下谋士贾忠的意见,欲将公孙逸诓骗入城,除之而后快。

相信骁骑军在缺少公孙逸的领导之后其军必然四分五裂,若是能将战斗力强悍的骁骑军招降,那北海国便可以屹立青州,甚至有统一青州傲视天下,将来扶危救困,将陛下从长安救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孔融虽然素有才学,但心中好高骛远,并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很快相信一切都会随着预期发展,孔融下定决心,一边与泰山郡太守应邵联合,打算共击骁骑军,另一边派遣贾忠为使者邀请公孙逸前来北海国赴宴。

孔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是斩杀公孙逸后,其率领的骁骑军报仇突城,只要到时候有泰山郡太守应邵,平原县县令刘备等人的支持,那些群龙无首的骁骑军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孔融一反常态深入军营,提拔一向看不起的将领,从其中亲自挑选得力的刀斧手反复演练,贾忠也领命出发,前往现如今骁骑军的驻地封县,一场针对公孙逸的阴谋就此展开。

*****

公孙逸见到贾忠,明知道孔融很有可能摆了一道鸿门宴,但公孙逸还是决定前往,不仅是以此证明坦荡的胸怀,更是给整个青州看,谁才是宵小之辈。

公孙逸之所以不动北海国,不仅仅是因为孔融身为朝廷任命的北海相,虽然孔融将周边地域治理得不怎么样,但还是保全了不少士族和百姓,这些人很难相信公孙逸会比孔融做得更好,自然会为了自身利益,对抗公孙逸。

孔融是当世名流,素有美誉,不仅驭人之术很有一套,而且都部下的家眷与周边的郡县太守多有笼络,从时常派人送钱粮给太史慈的母亲就可见一斑。

若是孔融先一步动手,传扬出去其名声不攻自破,公孙逸便可以顺势取得北海国,只是其中凶险难测,公孙逸虽然没有万全的把握,但却值得冒险。

公孙逸并未急着出发,而是第一时间找到准备离开的太史慈,太史慈有些疑惑公孙逸突然到来,虽然心中敬佩有加,已怀投效之心,但父母在不远游。

若是归为公孙逸帐下,若是领军出征家中老母又该谁来照顾?虽然村中百姓因敬重太史慈,对他的母亲多有照拂,但总是比不上亲自照顾承欢西下,男儿自当建功立业,但舍弃家人而去,实在是不孝之人。

眼看公孙逸到来,太史慈连忙抱拳行礼,公孙逸抱拳回礼道:“太史将军万望海涵,我已派数百军士前往东莱郡,将将军母亲接来封县,虽然此时匪患已除,但残余贼寇很难说不会打兵力薄弱东莱郡的主意。”

太史慈一愣,先是有些愠色,但转而随之释然,公孙逸此话说得不假,东莱郡是孔融势力范围,守城郡兵只有数百,战斗力羸弱,每次贼寇前来,大多是周边村落的村民聚众而起,共同包围家园。

而那些郡兵大都是贼兵一到立刻四散而逃,作为北海相的孔融根本不理会北海国以外郡县的死活,公孙逸能屈尊派人去接他的母亲,如此礼遇实在没有发火的理由。

太史慈连忙抱拳道:“多谢公孙大人恩情。”

“太史将军实不相瞒,不久前孔大人派使者前来,邀请我前往北海城赴宴一叙,既然是北海相要求,自然不能请而不赴,若是太史将军愿意,可否与我一同前往。”

太史慈心中一动,并未急着回答,孔融的意图太过明显,现如今骁骑军兵势正强,已经隐隐压制北海国,恐怕用不了多久,整个青州都会倒向公孙逸,眼看这种困局,只有解决公孙逸才能一劳永逸。

只是如此明显的鸿门宴,以公孙逸的智慧想必看得清清楚楚,居然毫不迟疑的打算前往,只能说勇气可嘉,既然邀请他一同前往,自然是莫大的信任。


状态提示:第八十三章 鸿门宴(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