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第三帝国之鹰>第552章 接近地之战

1942年八月末,第聂伯河河畔,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名城基辅,再一次陷入战火的包围。

漆黑的夜幕下,血红的光芒笼罩在基辅城上空。

血光的映射下,灰白色的浓烟滚滚升腾,伴随着焚城的烈焰直冲天空。

高射炮的开火声、航空炸弹的爆炸声、消防车和防空警报刺耳的警笛声,交杂着回荡在城市上空。

数十道探照灯光柱穿过浓烟,刺破黑暗,在夜幕上打出一个个椭圆形的光斑。

光斑上,不时闪现出一只只,甚至是一群群的“大鸟”。

成群的“大鸟”腹部,扔下雨点般的航空炸弹。

城市的郊区和市区内,则飞出无数电光,曳光弹迎着航空炸弹飞向德军的轰炸机,直飞到数千米的高度,远远望去,有一种凄厉的美感。

基辅城北郊,看着被炼狱之火笼罩的基辅城,斯徒登特说道:“这是一座被判处死刑的城市。”

距离斯徒登特更远的阵地前沿,荣誉犹太人一师的拉宾中尉靠在散兵坑里,嘴里喃喃自语:“太可怕了,没有人能够在这种可怕的轰炸中生存下去。”

他的身边,与他共用一个散兵坑的亚伯拉罕一等兵说道:“幸好我们不是这个城市的居民,等空军把城市里的人都杀死,我们直接冲上去接管城市就好了。”

“我们接管的不是城市,而是坟场。”拉宾中尉说道。

发呆了几秒钟之后,拉宾中尉接着说道:“还有成堆的死尸。”

事实上正如拉宾中尉所言,仅在德国空军轰炸城市的第一天,基辅城内就有超过两万军民死伤,其中大多是平民。

一连三天的夜晚,拉宾中尉和战友都是在观赏烈焰焚城的电影中进入梦乡。

而在白天,他们的视线则转向西南方,观赏另一场惊心动魄的真人版大电影。

在基辅城上空,德军投入的是以he-111和ju-88为主的中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以大编队水平投弹,地毯式覆盖目标的方式轰炸,目的是破坏基辅城的道路,制造恐慌,阻断城市内部和外围筑垒地域的联系。

而在基辅城西部的筑垒地域,则采取覆盖式与精准式相结合的投弹方式,在筑垒地域中轰出一条道路。

白天,来自第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兵第一航空师的战斗机,盘旋在基辅城上空,压制苏联空军的行动。

正面进攻筑垒地域的第六集团军,则动用了十个师属炮兵团,两个集团军属炮兵团和两个集团军群炮兵团,火炮口径从最小的105毫米榴弹炮,到240毫米口径的k3加榴炮,超过六百门大炮,将数以百吨记的炮弹,倾泻到苏军头上。

在炮兵校射机和fi-282直升机的指挥下,德军的炮兵采取分片包干,集中火力定点清除的手段。

在德军精准、密集、凶狠三结合的炮击下,苏军阵地上,原本高大陡峭的防攀爬崖壁一一坍塌,碎土石滑落地面,堆成可供步兵攀爬的斜坡。

错落有致的木桩变得东倒西歪,上面缠绕的铁丝网被撕裂,拧成麻花状。

反坦克壕沟也遭到重点照顾,在德军预定的突破地段,一段段被轰塌,只要工兵稍加处理即可供坦克通过。

炮兵轰击苏军阵地时,工兵们则操控着歌利亚遥控炸弹,深入雷区,对早已在炮击下面目全非的雷区进行二次清理。

歌利亚遥控炸弹携带60公斤炸药,每一次自杀式袭击下,都能与成群的地雷同归于尽,距离爆点较近的铁丝网与木桩也不能幸免。

除了工兵,各个步兵师的侦察兵们,则掩护着来自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地面引导员,接近前沿阵地,用惯用的绿色烟雾弹做指引,引导ju-87和ju-88俯冲轰炸机,对暴露在地面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进行定点清除。

按照钢筋混凝土工事的不同大小,俯冲轰炸机的投弹重量从250千克炸弹一路飙升,升级到1000千克、1800千克,直到德国空军的终极武器,平时很少使用的-2500炸弹。

2500千克炸弹的每一次爆炸,都能在观战的德军中引发一阵惊呼。

“蓝胖子真行啊,它能轰掉一座山。”

德国空军的习惯,重量超过一千千克的航空炸弹,因为外形过于圆润,为了增加隐蔽能力,会被刷上天蓝色的伪装色,-2500航空炸弹“蓝胖子”的外号因此而得名。

除了蓝胖子-2500,尾部装有火箭发动机的火箭发动机穿地炸弹也闪亮登场,被用来对付藏在地下的隐蔽设施。

到了夜晚,工兵们还会大着胆子,将陆地斯图卡开上前线,用280和320毫米火箭弹,对两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进行打了就跑的覆盖式射击。

工兵们用火箭弹蹂躏筑垒地域内的苏军时,阵地外围,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则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摸进一片狼藉的苏军阵地,寻找那些隐藏的暗堡,为最后的总攻做最后的准备。

历经四天的空地结合式炮火准备,当保卢斯察觉地面的泥泞已经消失,地面的坚实程度不足以妨碍坦克作战时,终于下达了总攻击的命令。

以连接日托米尔到基辅城的公路为轴线,以波兰总督卫队的e-40型坦克为进攻矛头,灰熊突击炮与装甲车后方跟进,突击队浩浩荡荡地冲向苏军阵地。

见德军的总攻打响,那些隐藏在暗处,漏网之鱼般存在的碉堡和火力点,终于忍不住寂寞,主动开火,向德军倾泻弹药。

然而,经过四天的毁灭式轰炸,苏军的防御体系早已


状态提示:第552章 接近地之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