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玄幻奇幻>大唐魂>第二百二十六章 追本溯源

长孙花衣找到了奥尔沙这个节点,这个作为铁路枢纽的节点对于德军来讲只与其后勤保障有关,但奧尔沙在整个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中是重要到什么程度,是否是德军的重要穴位,还需要从大量的情报资料中去评估。

寻找德军致命穴位,不能刻舟求剑,长孙花衣决定从堆积如山的情报资料的源头开始。

首先长孙花衣找到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制订初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那时,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总司令部同时开始了这方面的计划工作。在这两级指挥机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后勤因素自然而然地都占有突出地位。

但是,有趣的是,二者的着重点从一开始就大不相同。

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最初负责制订计划(后来发展成为“巴巴罗萨”计划)的是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将军。

马尔克斯所重视的主要是。

他考虑的问题是,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因道路较多,更宜于战略运动;沼泽地以南地区则被认为更有利于战斗行动。德军若在沼泽地以南进军,即将进入乌克兰。那里虽然是极好的“坦克战场”,但只有一条良好道路,由西向东,经过基辅。

另一方面,沼泽地以北虽然道路较多,但若沿这一方向挺进,德军就会进入白俄罗斯的森林地带,从而使自己的运动局限于很少几条彼此相隔很远的轴线上,相互之间极难或根本不能保持接触。

面对这种困难的抉择,马尔克斯踌躇犹豫,难以定下决心。

最后,他认定在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都要最充分地利用有利条件,因而建议以相等的兵力在沼泽地的两侧同时发动进攻,力争在同一时间到达莫斯科和基辅。

德国国防军总司令部负责计划工作的人是冯?罗斯贝尔格上校。他与马尔克斯不同,重视的主要是铁路,而不是公路。

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一旦作战行动离开德国统治下的波兰边境附近地区,进入广袤无边的俄罗斯大地,就只有依靠铁路才能维持补给。

他完全正确地得出结论:应当在铁路最多最好的地方,亦即在从华沙到莫斯科的大型公路两侧发起进攻。他的结论也符合作战开始前部队展开的需要,因为部队展开这种大规模行动只有依靠铁路才能完成。

罗斯贝尔格并非不知道“南面”方向的优点,但是,在国防军总司令部工作的人,看问题一般有较广阔的视野,因而他所看到的沿这一方向进攻的优点,先是离罗马尼亚油田较近,尔后是离东加利西亚油田较近。

马尔克斯只看到乌克兰的开阔平原便于坦克作战,罗斯贝尔格与他不同,还预见到每年10月这些地区会进入雨季,下雨可能使这一地区的土地变成泥淖,从而会引起种种问题。

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次要因素。当时认为,德军在战术、战役上均优于对手,主要问题是在补给方面。既然只有依靠铁路才能维持补给,那就应当沿铁路进军。

事实上,在希特勒看来,所有这些因素都没有决定意义。对于将领们从战术、战略和后勤角度提出的意见,他再加上经济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首先断定,如果德军想要得到粮食,尔后再从高加索得到石油,就非进入乌克兰不可。

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是布尔什维克心目中的圣地,因此,夺取列宁格勒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就必须沿两条相隔数千英里的路线同时展开进攻。加之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要求进攻莫斯科,并在展开兵力时就作了相应的部署,从而使情况更加复杂,结果,作为希特勒基本作战命令的“第21号训令”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文件,要求3个集团军群各按各的方向分别向基辅、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进军,都要到达德维那河-斯摩棱斯克-德涅泊河一线。

在后勤方面,行动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从某几点上说,历史上未曾再有过。进军的部队将近350万人,超过了1812年拿破仑渡过涅曼河时兵力的5倍。这一庞大军队及其数十万马匹和车辆都要行军,行军中都要保障,行军的目的地从北到南分别离出发基地600、700和900英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道路数量少、质量差的国家,那里的铁路,每一码都要改成标准轨距后才能利用。

此外,这个国家至今供应德国以相当数量的重要战略物资,从石油到橡胶,一旦战事发生,供应必然中断。

长孙花衣想到,目前德军在基辅和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基本上都按计划进行,主要是还末进入雨季,公路进攻和补给的运输都很顺利。

依靠铁路才能维持补给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向莫斯科进发时,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进攻受阻,而在7月14日下午苏联红军的那支炮兵部队击毁了铁路枢纽奥尔沙火车站为数不多苏联宽轨列车和后勤补给物资,这次战斗是不是就是德军受阻于斯摩棱斯克会战的原因呢?

这一点还是需要分析和情报证实。

作为一名**员,长孙花衣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问题,苏联人民群众在德军向莫斯科方向进攻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德军的宣传中,关于在苏联乌克兰边境,当地居民热烈欢迎德军的故事有很多,德日意军事评论也大肆渲染。

好像苏联十分不得人心,即使德军不进攻苏联,当地人也一定会联合起来,推翻苏联的统治。

<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六章 追本溯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