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唐之逍遥王>249.第249章 均田制
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宅田也属世业。”

“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

“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十一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七十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离职时移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然而,北齐土地买卖致使均田制破坏,北齐仍然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北齐一般从年十八岁起受田,北齐所授露田男子八十亩,妇人四十亩,丁牛六十亩,每户限四头;另投桑田或麻田二十亩。”

“至于前隋推行的均田制也多多少少有些变质了。自从前隋文帝开皇二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顷,少至四十亩。与此同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多至五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前隋炀帝大业元年规定,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

“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癣田,以供公用。”

李逍遥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地道出了均田制的历史,他一口气说完静静地等待着唐高祖李渊的回答。只见李渊目瞪口呆地看着理直气壮、气定神闲地李逍遥,大吃一惊道:“逍遥,这些你是如何知道的?”李逍遥所道出的就连李渊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他微微点头,事实上这些都是户部侍郎宋珠明、王熙两人整理出来的,而李逍遥也是在来的路上强行背诵下来的,不然他也是无所适从。

唐高祖李渊淡然一笑的点点头,沉声道:“逍遥,依你之见,大唐的均田制该如何变动?”

“儿臣有三点意见,还请父皇指点!”李逍遥从容不迫地恭手道,“其一,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均田制与赋税息息相关,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到时候就能解决国家财务危机,百姓得到田地的话,就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国库粮仓必定会增加,就算出兵征讨突厥等国,已无后顾之忧。”

唐高祖李渊闻之沉默不语,沉思了许久后,抚须大笑道:“好,就依你之见,全国推行均田制。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办得妥妥当当的,明年这个时候,朕希望各地粮仓充盈,国库赋税收入增加数倍,大唐一切准备就绪之日就是北上征讨突厥之时,到时候朕要大唐帝国的威名远播,世人皆知!”

于是,唐高祖李渊听从李逍遥的建议下诏令,推行均田制,并以此为基础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李渊直接在诏令上盖上传国玉玺,发布榜文,一时之间,天下百姓全部都纷纷响应,各地官员也全部加入其中,使得大唐农耕业开始快速发展。甚至是一些地主与商贾等富民,也不得不遵守。大唐境内开始了从户部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旋风,席卷整个天下,天下百


状态提示:249.第249章 均田制--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