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唐之逍遥王>157.第157章 北结突厥

李渊率领太原军誓师后,便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既然,目标确定了就是成为人间的帝王,将天下河山纳入自己的麾下,李渊责无旁贷地勇往直前。纵然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李渊都必须硬着头皮向前走。

毕竟,身为统帅的李渊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跟随着他身后的三万余士兵,以及李府中的数百口人员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会岌岌可危。迫不得已,李渊踏上了这条起兵之路,就必须一往无前的走过去。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太原郡守李渊早有起兵谋反之心,只不过是那个时候时机尚未成熟,一直等待着。李逍遥等待着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的东风,李渊则是等待着天下大乱之时,有人趁势而起真正的成为第一人,到时候在太原起兵,天下百姓就不会责骂他了。

当初,李渊被任命为留守太原后,又举家搬迁至太原,满心欢喜却不曾表露出来,使得众人李渊自己心不甘情愿的来到太原成为当地的郡守,以及晋阳军的元帅之职。李渊听到隋炀帝杨广的任命留守后,心里一阵大喜。

山西太原自大隋王朝建国以来,朝廷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囤积着大量的粮饷就是为了防范未然,抵御突厥国的进攻。一次醉酒,李渊向李世民袒露心声道:“唐国公府固然是我承袭先祖的封赏,根本就不为父自己真正努力得来的。既然太原成为吾的封地,杨广想要为父吐出来,没有那么容易。既然我李渊因缘际会来到太原城,成为郡守,这就是天命难违。炀帝将为父留在太原,那就是到嘴边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福祸相依!”

李渊作为太原郡守,每次都是亲自领兵镇压农民起义,在征讨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又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凡是拥有一技之长、一艺可取,无论身份地位皆是结交。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当初,李逍遥也建议李渊请辞前往边陲之地,远离朝廷的核心,首选之地便是太原。没想到,事情真的按照预期的方向走去,李渊因社会流传的流言蜚语被迫离开京师大兴,远赴山西太原。经过隋炀帝游幸太原郡,使得李渊想要起兵谋反。

李渊深深地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他心中早有盘算,想要真正地巩固自己在太原郡守的地位,不得不放下自己得国公得姿态,平易近人且对麾下大将推心置腹,同吃同睡,使得晋阳军人人钦佩不已。

隋炀帝自刎于江都寝殿内,天下早已大乱。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起义军应接不暇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隋军面前,一次次的打击使得隋炀帝锐气全无,俨然成为一位整日饮酒作乐的暴君。可是,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

刘文静为李渊定鼎天下出谋划策,强调夺取长安之后,绝对不能着急轻率行事,必须稳住脚跟,控制住局势,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全部清除,到时候就可以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机恰当地时候号令天下,取而代之。

李渊起事后,担心晋阳城等地的百姓心有怨言,认为他想夺取天下,将江山收入囊中。为了安抚当地百姓的情绪,恰逢整个山西境内闹饥荒,百姓食不果腹。李渊就让自己的部下开仓赈济贫民,亲自说服米商将价格放低,使得贫民有饭可吃,保住性命。

当地百姓见李渊亲力亲为,开仓赈济贫民,又游说商贾打开粮仓,用县衙的银两去购买。他们见李渊真心实意的为了百姓利益着想,不仅没有像之前的官员剥削压榨自己,而且还提供帮助,心生感激。于是,他们将李渊的德行大肆宣扬出去,而且纷纷响应李渊起事。

李渊见当地百姓的情绪得到安抚,渐渐地舒了一口气。此时,军中将领提议招募士兵,补充太原军的实力。他率领的三万余士兵中大部分是晋阳城的士兵,可是真正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各路势力兵力少说十余万人,如果只是凭借这三万想要入主关中,简直是痴人说梦。

李逍遥见父亲李渊郁郁寡欢,疑惑地问道:“父亲,何事烦忧?”

李渊抬起头,用他那双浑浊的眼睛瞥了一眼,发现是幼子,他唉声叹气道:“众多自立的势力中唯有我方兵力最少,他们最差的也有十余万兵力。若是两军交战,我方必败无疑。他们都劝我公开招募士兵,可是为父认为城内百姓情绪刚刚安抚。如果此时招募士兵,恐怕无法招募太多,搞不好会适得其反!唉!……”

李逍遥微微一笑,道:“父亲不必为此事烦忧,其实公开招募士兵或许还是一件幸事!”

“哦,此话何解?”李渊皱着眉头,惊讶地望着李逍遥。

“公开招募士兵,明面上暴露了我军兵力不足的缺点,而且之间的饥荒使得山西百姓死伤惨重,若是此事招募士兵恐则生变。可是孩儿以为,天下大势已定,炀帝杨广残暴不仁,百姓对他怨声载道。此时,父亲在太原起兵共举大事,实则是推翻隋朝的统治,这些时日以来父亲所作所为,对当地百姓都是一种鼓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稳定且衣食无


状态提示:157.第157章 北结突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