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素莉把自己说服哥哥殷怀民的经过告诉了女儿唐媛,继父朱承业在旁边时不时做点小补充。(百度搜索)

殷素莉搞定殷舅舅的方法也简单,就是过程比较麻烦些,她把以前曾经在关键时刻帮助过殷舅舅升迁的人都上了,再请他们说出当年的细节,关键是当时的上司们对殷舅舅的评价。这些东西,殷舅舅是不会知道的。当事人们考虑到他毕竟是殷家的儿子,以前都只会说他好话而已,所以殷舅舅就信了,觉得自己是真有能力,结果越来越看不清自己。

现在不一样了,殷素莉身为殷舅舅的亲妹妹,亲自出面请求这些人发声,他们也大多数退休在家,没有了利益牵扯,也在长年累月的旁观中对殷舅舅渐渐失望,所以他们愿意说出实话。

比如殷舅舅在年轻时的单位老处长,就评价说他当年能力不是很突出,同期其实有比他更优秀的人才,但看在殷外公的面上,老处长才提拔了殷舅舅,但提拔了之后,他就有些后悔,因为殷舅舅的能力不足,所以他还是更倚重其他人才。

又比如殷舅舅在2004年底,就升到了现在的位置上,正好是唐媛与生母相认的时候。当时殷家对唐媛的回归态度冷淡,多少也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殷舅舅的升职上了。不过殷舅舅当时并不是最有希望升上去的那一个,三个候选人中,其他两人无论资历能力还是政绩都比他出色,后台也有人,他几乎可以说是注定陪跑的。但另两人正因为样样都势均力敌,后台角力也是不分胜负,彼此毫不相让,无论上头选哪一方,都等于得罪了另一方,为了平衡,原本最不可能的殷舅舅就被挑中了,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是升迁顺利的例子,还有两个,是殷舅舅错过了好机会的例子。

第一次是大约十多年前,殷外公已经去世几年了,殷素莉带着儿子回了京城娘家住,自己一边找女儿,一边开公司,十分忙碌。当时殷舅舅就是在机关里混而已,但有一位殷外公的老朋友,即将从京城调往某省任职,位置不低,问殷舅舅要不要跟着一块儿去。也许刚开始只能给这位长辈做个机要秘书什么的,但积累上几年经验,自己运作一个市长的位置还是不成问题的,有了地方上的政绩,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

殷素莉当初虽然很忙,但也关心哥哥的情况。她是赞成哥哥到地方上历练的,一辈子窝在京城里有什么前途?真想要升到更高的位置,地方管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殷舅舅当时也心动了,但殷老太太和殷舅母阻止了他。

殷老太太朴素的三观里头,认定了京城才是高官云集的地方,留在京城才有前途,去地方上就是受苦的,万一调不回来就更惨了。更何况,她年纪大了,不想离开那座象征她身份与地位的四合院,不可能跟着儿子上任的。但不跟着同去,她又怎么指点儿子呢?殷舅舅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她身边,她不能接受。

殷舅母考虑的则要更私人一些,她有工作,孩子们还小,家里又有婆婆、小姑和外甥要照顾,如果丈夫去了外地,所有重担岂不是要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了?她想想都觉得累。但要她跟着丈夫上任,她又不乐意了,京城的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方便,为什么要离开?所以就竭力劝阻殷舅舅。

当时的殷舅舅耳根子还很软,被母亲妻子劝了几轮,还是听了她们的话。就算殷素莉再三劝说,他都没有点头。结果那位长辈就带着另一位老同事的儿子上任了,没几年,那位老同事的儿子——同时也是殷舅舅与殷素莉的发小——顺利做了个小城市的市长,政绩很突出,没几年又升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城市,从市委副书记的位置做到了正职,现在已经在那个省里当上了主管经济的副省长。别看同样是副职,人家混得可比殷舅舅好多了,往前还有得升呢。都是差不多的年纪,殷舅舅却已经升到了头。

其实那位长辈后来不是没有劝过殷舅舅,再去试一试,当时已经有了发小成功的例子,殷舅舅再次犹豫了,又被母亲和妻子劝阻。之后人家就再也没有找过他了,也减少了跟殷家的。明明是好心提携,殷舅舅自己不知好歹拒绝了,还要人家哄着他不成?

还有一个例子,却是去年殷舅舅痛失的那个升职机会。他心心念念了很久,还因为败给了竞争对手,而埋怨妻子不合时宜地跟妹妹殷素莉起了矛盾,使得殷素莉不肯为他奔走,才让他错过了升迁的机会。但这一回,殷素莉找到了那位病退的老上司,请他说出当时的内情,殷舅舅才知道自己犯的错有多大。

这位老上司原本有一个很重要的计划想要实施,却被病情打断了,他想要找个继任者,能够帮他继续推行这个计划的。他的女儿已经给殷素莉暗示过了,殷素莉也在离开京城前透露给了殷舅舅,但他觉得这个计划风险太大,万一他真的提了出来,就算赢得了老上司的支持,也会得罪不少人的。他拿不定主意,就跟殷老太太和殷舅母商量,她们都劝他别理,毕竟老上司马上就要病退了,他将来却还要跟单位的人共事,没有下属支持的领导,日子也不会好过,还是想别的办法吧。殷舅舅听了她们的话,就没有行动。

这就算了,偏偏殷晓不懂事,跟人聊天时,把这事儿给说出去了。

老上司很失望,就同样给殷舅舅的竞争对手透了风声,后者非常果断,表示这个计划很


状态提示:第530章 懊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