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宗(luth)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也是最早的新教教派,以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宗教思想为依据。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路德宗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派别。
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和北欧诸国,其中德国约占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势力也较大,为美国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亚、非、拉美地区也有该宗信徒。路德宗在中国活动范围也甚广。
信义宗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luth),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考虑到马丁·路德不愿以自己的名字为派别命名的意愿,改译“信义宗”。信义宗肯定“唯独因信称义”,即认为人是凭信心蒙恩得以称义,天主教义认为人要蒙恩必须得到上帝的代表教会的喜爱,必须有足够的善行。而信义宗认为人们可以无惧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必恐惧“罪恶、死亡和魔鬼”,也不必因相信自己是有功才得救而骄傲。因为耶稣因自己的死已经为人类赎罪,原罪已经因耶稣的死而赦免,以后人可以只依靠自己的信心去称义。
【路德宗(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的早期历史】
路德宗源自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于公元16世纪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良
宗教改良运动的启幕标志,是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萨克森维滕堡万圣教堂门口(该处常用作大学的公告板)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至1520年间,马丁·路德通过出版书籍、小册子,凌厉抨击罗马天主教。很多基督教神学者都认同他的主张,他们也提出宗教理念平民化的诉求。马丁·路德遂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农人尊他为民族英雄,贵族起誓保护他,日耳曼各公国的统治者也希望借此摆脱罗马教会的势力,使内政得以独立。马丁·路德因此得罪权贵,与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结怨。
1520年,为了解决路德的“问题”,教皇与罗马天主教会向路德发出教皇印函,督命路德放弃主张,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此前,罗马教会曾以这种方法杀害过呼吁改革的人,如捷克的改革者杨·胡斯即被火刑烧死。)但1520年12月,路德与他的支持者们当众焚毁了这份印函。
盛怒的查理五世要驱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但幕僚力劝,认为路德在民众中声望殊高,所以若施以压制,会引起暴动。更重要的是,路德所在公国的统治者智者费里德里希坚拒让自己的臣民未经审判而被定罪。于是,路德受传召参加沃尔姆斯会议,罗马教会授意路德在会议上公开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当着罗马教会官员的面,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因为当今他们屡屡犯错、自相矛盾。因此,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那么,请上帝帮助我,阿门!”(马丁·路德,1551年4月16日)
赴沃尔姆斯会议之前,路德曾获得安全来回的承诺,可是这承诺并不可靠--当年杨·胡斯遇害前亦有同等待遇。趁夜幕浓重,路德的支持者从沃尔姆斯协助他逃走,使他免于被囚甚至受刑。路德隐居了一段时间,一边继续写作、思考。发现路德出逃之后,查理五世发布沃尔姆斯法令,驱逐路德及其支持者,并将他们定为异端,路德的作品亦遭禁。
早于西元10世纪,由一位名叫鲍格米尔(bo-gomil)的修士所教导为核心的运动兴起,对被称为清洁派(cathari)或阿比尔es)的基督教派改革,产生了影响。这是盛行于西元12世纪法国南方的宗教改革派。
在路德运动中,其他的宗教改革者也推波助澜,如早期的领袖之一菲利普·墨兰顿(他是路德在维滕堡大学的同事)、胡尔德莱斯·慈运理和约翰·加尔文(加尔文派的奠基人)。
◆宗教战争
原本在神学院内的学术交锋,现在已经泛化为社会与政治的冲突。路德与他的支持者将矛头直指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着低地国家、新大陆和神圣罗马帝国,而日耳曼地区亦属其中)与罗马教皇,双方势均力敌。冲突愈演愈烈,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气氛之下,酿成宗教战争。
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三政会在斯派尔相商,作出如下协定:在常委会裁决路德的著作属性之前,沃尔姆斯法令不必强制执行,各公国领主可自主决定是否允许路德在领土内传道。到1529年,三政会在斯派尔再作商议,推翻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