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话,不说不透;
下联:理,不辩不明。(..首发)
横批:言而无罪。
许多时候,误会的产生就是因为四个字,语焉不详。因为种种顾虑,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倒说了不少,结果就导致产生了误会。而人又是这世上好奇心最重的生物,越是明令禁止的东西,人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好奇心越是对那些东西感兴趣。
言论自由,这是刘福一直坚持的。只有让百姓把心里藏着的话说出来,才能切实明白百姓究竟在想什么,有什么诉求,有什么愿望。合理的采纳,不合理的驳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诚布公,才能消除隐患。
阻塞言路,偏听偏信,自以为是,除了加剧百姓的不满,更会动摇国本。一个连真话都听不得的统治阶级,又怎么可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
刘福并不担心放开言论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百姓通过言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真正的决策者却是自己,有军队在手,即便是有心作乱的人,也要掂量掂量闹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辩合台的建立,一方面是给学院学子一个发出自己观点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刘福想要通过辩合台,了解治下百姓的内心想法。辩合台并不是设立在学院内,而是在距离学院并不远的一处空地上,除了辩合的高台外,四周围无遮无拦,任何人只要想听,那都可以去听。说得令人信服,自然可以获得掌声,要是说得不怎么样,那就只能得到嘘声了。
辩合台的出现,给了许多对现状不满的人一个发泄的场所,也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没有了表现的舞台。在公共场合,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想要散布一下自己所编的谣言,往往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呵斥或者鄙夷。
蔡邕欣赏了一次辩合,立刻就被辩合台的方式所吸引。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蔡邕眼里,辩合台是个好东西。以至于在日后,蔡邕成为了辩合台的常客,并且在他的带动下,那些学院里一心做学问的名士也变得开始经常在学院外走动。
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变成有用的学问,照本宣科,一切以书本为主,那往往会出现失误。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儒,万一因为没有结合实际而出丑,那可真就没脸见人了。
通过自身的切实感受,关中的大儒们愈发坚定了关中王刘福就是大汉的中兴之主,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以前也有人上奏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但关中王始终没有采纳。而这次,随着这些大儒的加入,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的声势更大了。
与关中此起彼伏的呼声相比,许昌皇宫内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在得知关中上下正在众口一致的劝说刘福再进一步的以后,现任天子刘协被气得三天吃不下饭。在刘协眼里,关中上下全是乱臣贼子。可除了躲在深宫里咒骂几声,刘协一点办法也没有。自从上次派人行刺关中王失败以后,虽然关中对外说是外族所为,但与许昌的来往,可以说是基本断绝。
刘协在皇宫里虽然不用担心吃穿用度,但想要收买人心,却缺乏财物上的支持。光有空头许诺,鬼才愿意跟你混!像伏完、杨彪这种跟随刘协来到许昌的老臣,那就是一只只老狐狸。当初选择支持刘协,那是因为除了刘协,他们别无选择。可现在,关中刘福异军突起,给了他们另一个选择。虽然二人拉不下脸去抱刘福的大腿,但打发自己族中子弟去学院就学,这点事还是能做的。
不光是伏完、杨彪这样做,就连曹操,也将自己的三子曹彰、四子曹植送去了关中,反正有曹昂暗中照应,也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至于刘福是否会借机用曹彰、曹植要挟自己,曹操倒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现在让曹操感到郁闷的是其他事情。土豆大丰收!这本来是好事,有了这些土豆,百姓不会再饿肚子,军队也不需要抢夺百姓的口粮。可问题是,太多了。在第一次丰收的时候,曹操亲眼见识了土豆的神奇,高兴之下没有考虑后果,下令所有丰收的土豆全部做种,结果等到再次丰收的时候,看着堆成了山的土豆,曹操很是开心,但在听完谋士荀的话以后,曹操是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吃不完!就算发动自己治下所有人顿顿吃土豆,也吃不完这次丰收的土豆,而且更要命的是,除了关中外,大汉各州郡此时也面临着与曹操同样的问题,连外销这条路也走不通。
曹操正臃疼土豆的处理问题,就连养病中的戏志才都被惊动,可任凭戏志才等人足智多谋,也没办法让多出来的土豆横空消失。这是粮食啊,浪费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惹来天谴!
“唉~以前没粮食的时候头疼,现在有粮食了还头疼……”曹操忍不住摇头苦笑道。
“主公,大公子来了。”许褚匆匆走到曹操身边,低声对曹操说道。
正心烦的曹操闻言皱眉问道:“子恒来这作甚?”
“……主公,不是子恒公子。”许褚低声说道。
“唔?”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急忙问道:“他现在人在哪里?”
“正在丁夫人那里。”
曹操听到这话,起身与众人打了声招呼,随即急匆匆的往外走。戏志才等人见状不由感到奇怪,纷纷看向许褚,不过见许褚板着那张脸,众人便知道问许褚肯定没用。
来到丁夫人的住处,远远的就听到丁夫人的笑声。自从曹昂带着糜环跑去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