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 。 鲜卑族的起源大多数说法是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打败,分为了两部,分别退守乌桓山跟鲜卑山,因为习惯以山名作为族名,故此形成了乌桓族跟鲜卑族,受匈奴控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鲜卑族的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西汉初元四年,鲜卑受命与匈奴一同袭扰大汉边境,也正是因为如此,鲜卑族这个不同于匈奴的北方蛮族才被当时的大汉知晓。而随着匈奴的分裂,鲜卑族也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在西汉始元二年跟后元二年,鲜卑族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匈奴的压迫,直到征和二年,受到大汉河南匈奴双重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这才有机会占据了‘蒙’古草原。而这时的鲜卑族,对大汉是恭顺的。
这种恭顺一直持续到鲜卑人檀石槐横空出世,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南劫大汉,北抗丁零,东击夫余,西进乌孙,所控疆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对当时的大汉构成巨大的威胁。
或许是天妒英才,在鲜卑人眼中英雄盖世的檀石槐在光和四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但檀石槐虽死,其子和连尚在,鲜卑族的强大依然让大汉感到担忧。
和连是彻头彻尾的败家子,父亲檀石槐给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家业,只是和连却没有那个守住家业的能力。为人粗暴‘阴’险,多猜忌,虽然本部人马依然兵强马壮,但其余鲜卑各部对和连却并不表示臣服。
君主的气量决定了这个君主的成就,和连没有办法像他父亲那样成为鲜卑各部的共主,但却又偏偏自不量力的想要通过削弱各部的力量来达到一统鲜卑的目的。而刘福的关中,就成为了和连眼中一把合适的刀。
自刘福的张掖出兵西域开始。和连就一直在关注着张掖的一举一动,如今和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此时的关中已经可以担任自己削弱各部实力的利刃,当即在王庭誓师,聚集各部控弦之士五十余万,气势汹汹的杀向关中。
和连想要用关中作刀,这是刘福和关中没有想到的。但既然有敌入侵。作为关中的主人,自然没有束手待毙的可能。
就在和连王庭誓师不久。整个关中的人马开始云集雍凉边境,随时准备与来犯的鲜卑人血战。
随着鲜卑大军压境,关中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益州北部出现不稳迹象,不过这种时候胆敢跳出来的人无一例外的遭到了严厉打击,抄家灭族,灰飞烟灭。
刘福没兴趣去管益州的情况,在与鲜卑人开战之前,刘福想要先解决到来自背后的一个威胁。羌王彻里吉。
在与当时还是张掖军的刘福‘交’手过后,彻里吉经历了惨败、背叛等等不愿意回想的事情。好不容易平定了作‘乱’的雅丹,彻里吉自己也元气大伤,再也不能对张掖构成实质上的威胁。而在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过后,彻里吉悲哀的发现,汉人对羌人的同化正在加剧,或者再过百十来年。这世上就不会再有一个纯粹的羌人。
汉人的同化很可怕,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说汉话,押字,起汉名,如果两个人站在一起不开口,很多时候根本就分不清谁是羌人、谁是汉人。
彻里吉有心想要反抗。但却处处碰壁。以前十分有号召力的羌王称号在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服从。羌人崇拜强者,在羌人的眼中,关中的关中王刘福,比起羌王更加的强大,也更加的仁慈公正。
无论是羌人还是汉人,其实最希望满足的要求很简单,吃饱穿暖没有人欺负。只要能达到这三个要求。是不是羌人对羌人来说并不重要。至于考虑羌族未来这种大事,普通的羌人并不关心。如今在关中王治下,羌人只要肯付出劳动,那就可以满足前两个要求,而只要遵守了汉人的汉律,即便是汉人欺负了自己,自己也可以通过汉律为自己讨回公道。而在这种情况下,彻里吉想要说服族人与自己一同反抗关中,那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应者寥寥。
谁都清楚关中军的强悍,也明白反抗关中军会有什么下场。那些曾经想要通过武力反抗关中军的羌人部落,如今早已灰飞烟灭。在这种例子面前,没有多少羌人愿意舍弃原来安定富足的生活,为一个对自己来说没有多少好处的目标献出自己甚至家人的生命。
彻里吉是个很固执的人。即便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即便关中军强大异常,但在得知鲜卑人王庭誓师以后,彻里吉还是坚决的选择了起兵。彻里吉希望可以在鲜卑人与关中军‘交’战之前获得一场胜利,一来鼓舞士气,二来也是想趁着关中军集中兵力对付鲜卑的时候‘逼’迫无暇自顾的关中军与自己讲和,让羌族可以继续在凉州延续下去。
只是让彻里吉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带领自己的大军进入张掖郡内的时候,首先出现在他面前,阻拦他去路的是一支羌人的部队。彻里吉想要通过同族的情谊说服拦住自己去路的羌人加入自己。可那些羌人的回答是将彻里吉派出的使者的人头送回给了彻里吉。
日勒,彻里吉曾经惨败过的地方,今日在这里,彻里吉又一次惨败了。与上次不同,这次打败了彻里吉的不再是汉军,而是同为羌人的军队。十万人马几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