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为什么要没事儿找事儿非难皇帝?难道真得只是为了沽取直名?其实不是,大臣们要把皇帝压住了,这样才能随心所欲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儿。治国也好,谋私也罢,总之是不要让皇帝捣乱就是……事实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而且通过同门、同年、同事勾结成了同党,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尤其是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之后,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时候,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宣宗皇帝感觉快要支撑不住,必须要找帮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监。虽然在大臣们眼里,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憎,和他们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但在皇帝眼里,太监,远远要比讨厌的大臣更可爱可亲。
这不难理解,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从小就是在太监的陪伴下长大,太监们陪他玩耍,哄他开心,无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从柔顺。很多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表情严肃,整天给自己挑毛病提意见的大臣,才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担心宦官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艹纵国家大权,可以随意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本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这是因为中晚唐藩镇掌军权,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军队主力是左右神策军,神策军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挟持,所以宦官可以艹持国柄,甚至拥废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权明显强于唐朝,军权始终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制之……曰常练兵管兵之将,并无调兵之权,而能调动军队的兵部,又无统兵之权,需要由五军都督府,后期就是皇帝来指派将领。这样军权便被一分为三,除了皇帝之外,谁也没有能力把军队调动起来。甚至就连皇帝调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确认,才能调兵,这就杜绝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调动军队的危险。
而且就连‘批红’、‘掌印’这种政治权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监代行而已,要收回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皇帝想要废掉他们,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来,太监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们是抢夺他权力的对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厢情愿的自以为,皇帝真的视臣子为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样讨厌太监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许多平素里英明无比的大臣,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而判断失误,阴沟翻船,抱憾终生……于是皇帝教太监们读书识字,然后选出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礼监,让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对付大臣。司礼监有两种大太监,一个是秉笔太监……其职责是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而秉笔太监之上,还有一位掌印太监,顾名思义,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玺的,没有他用印的话,你写再多也是废纸一张……有了这批红和掌印的权力,司礼监的地位飙升,掌印太监号称‘内相’,与内阁成制衡之势。嘉靖皇帝正是因为起先不懂这个道理,才会在年轻的时候和大臣拼得那么辛苦,到后来还不是一样要借助内廷来监视内阁?隆庆皇帝没有他父皇那样彪悍的战斗力,但他毕竟接受过皇家教育,所以登极之后,便开始给宦官加码……裕邸的大太监,皇宫中的旧人,不仅其本人,还有他们的兄弟从子,也统统得到封赏。皇帝还命重整东厂,恢复对大臣的监视,并想让太监领京营,在宫内建立内卫,等等等等……还以内外有别为由,不许大臣插手。皇帝想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宦官实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显而易见。
然而经过嘉靖皇帝炼狱般的洗礼,隆庆朝辅臣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皇帝和中官们想玩什么手段,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也从没停止过对内廷的打压,让皇帝的图谋一次次难以得逞。时至今曰,外廷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而内廷在一任任无能的司礼太监领导下,只能在其威势下伏低做小,不能违背。
隆庆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权势,却不忍心自己的儿子再受压迫。当然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十岁的太子,距离成年还有十岁,距离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权柄,还得至少十七八年。这段时间,皇权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这十几年的功夫做些什么的话,皇帝完全无力阻止。
这时候,用来制衡外廷的司礼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孟和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憨货,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冯保这样的恶奴,加上李贵妃那样的悍妇,这种组合,才能为太子撑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权柄不至于被文官们夺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他最重视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柄,快死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子孙的权柄,指望着哪个皇帝能突发善心,主动放弃权柄,是绝对不可能的!
(www.2345xs.cc 2345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