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文化巨匠>第二百一十一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不说压制吧,至少要节制,多些敲打,不能让他们满足,否则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哪怕苏文诗歌才华再高,海岛也是秉承这样的原则来处事。

可是海指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诗坛才子难得,一旦发现。就要大力栽培。因此在搜集了一些苏文的诗歌之后,加上诗坛第一人东莲上人称赞苏文是诗坛后起之秀,甚至诗情不下于他。

有了这评语,海指就像得了圣旨一样。在华夏诗歌学会上提出要把苏文吸收进入学会的提议。他利用会长的优势,说服了一大帮人,同意接纳苏文。最后让东广行省的作家协会帮忙让苏文做了申请书,让他成为诗歌学会的一员。

话说诗歌学会虽然是作家协会的一个分支,但不是谁都可以加入的。在诗坛来说,它是最权威的。

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优秀的诗歌作品,诗人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根本没有资格加入华夏诗歌学会。

苏文倒好,有了海指的支持,竟然在没有出过一本诗集的情况下就加入了诗歌学会——虽然他也发表过不少诗歌,质量上佳,口碑满分,但是毕竟没有诗集证明过自己。

这个举动让不少出过诗集却无法加入学会的人大为不满,在媒体上攻击诗歌学会处事不公。

海指的提议。海岛当时也是反对的,不过海指威望过大,被他说服了很多人支持他的提议,海岛也只能默认了。

好在苏文没有让海指失望,也没有辜负他的新人,回头就出了一本诗集《人生若只如初见》,里面诗歌的质量先不说,就说销量,一个多月大卖将近两百万册,总算做事了他大诗人的称号。

想到这里。海岛又有些理解海指今晚着急见到苏文的心情了——如今这个形势下,能卖一两百万册的诗集,实在太不容易了!

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这十年以来。诗歌与散文的市场逐渐减小。到而今,一本新的诗集,能有几十万的销量就叫畅销了,能有两三百万那就叫超级畅销!这比起剧作品动辄过千万的销量,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诗歌这类作品的营销比其他体裁的作品要困难得多,需要运营方投入更多人力与物力进行宣传推广。这才能形成口碑,促使读者消费。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名气的新人来说,没有名气的加持,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

一旦销量不好,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的文化公司没有多少赚头,肯定就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出版诗歌作品,更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推广新人。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看看现在的诗歌市场吧,别说新人了,就连一些老牌的著名诗人,也都没有多少市场了。

别的不说,海岛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他现在出一本新的诗集,依仗他多年的名气,也不过是卖两三百万册而已。

强如海指,新诗集出版,能有五百万的销量,已经是读者很给面子了。这比起二十年前他们动辄销量过千万的成绩来说,几乎都不好意思拿出去对比。

在东莲上人退隐不出新诗的情况下,海指就是市场最有号召力的诗人,然而他也只能徒呼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名气大的诗人还可以活得比较滋润,像海指与海岛等人,每年一两本诗集,以当年的销量,让他们成为身价数千万华元的大作家并不难。

难的是现在的诗坛新人,出个诗集,卖那么十多万册,文化公司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这销量的利润,连成本都赚不回来,哪里还会对诗歌新人感兴趣?

加上诗歌不像剧作品那样可以衍生其他渠道的版权收入,完全靠销量来支撑利润点,更让出版商提不起兴趣了。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好好操作剧去呢!

市场如此,没有前途,把它当终生事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诗坛一片沉寂,半死不活,没有任何生机。

他们这些诗坛前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又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寄希望诗坛能出现一个救星。

苏文是救星吗?

海岛不确定,但是苏文现在是一个文化现象,别的不说,诗集《人生若只如初见》销量直奔两百万册,几乎不下海岛的号召力,让他看到了希望。

好吧,他刚才只是打趣海指而已,他与海指一样,也像见一见这个诗坛强劲的新人,想看看他有什么办法激起诗坛的生机不。

与海指一样,他一边说着话,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动静,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叫苏文的学生走过来。

然而,等了半分钟,苏文都没有出面,这让海岛也急了:“这家伙是没来,还是要吊我们胃口呢?这算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

渐渐的,海岛与海指肩并肩站在一块,微微抬头,看着一种学生。

那神情,谁都看得出来,他们也等着苏文,对他兴趣大着呢!

这让一直默默站在他们旁边的徐绕吃醋了!

现任华夏文学院诗歌协会会长徐大帅哥极度不甘心,特别是听到海岛与海指的对话,嫉妒之火都烧到头顶上去了!

作为一个年轻文人,谁没有高傲之心!谁没有问鼎之志?

徐绕从小就喜欢诗歌,立志做一个大诗人,东莲上人与海指都是他的偶像,他渴望成为他们这个级别的诗人,受万众敬仰,集万千宠爱!

考上华夏文学院,他就是冲海指与海岛来的。前者虽然已经不任教了,但是华夏文学院毕竟是他工作二十年的地方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一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