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弗特地飞到伦敦,来和丹尼尔当面商量此事,得到的回复是“别急”。
他怎么可能不急?
他简直无法理解丹尼尔的淡然处之——尽管多年来,他们确实面对了很多风波,这一次算不上什么致命性的问题。但好几部作品都在上映期,丹尼尔个人声望会对票房产生影响,这是可以预见的——即便一时的曝光度反而能够促进票房,但从长远来看,甚至不必太远,对圣诞档期的新片,院线方面给出的银幕数就可能出现变化。
票房影响,这是任何一个制片公司都不应该轻视的问题。
其实,在《一往无前》的宣传、上映期间,丹尼尔让很多团队成员感到困惑。
以前是戴维,现在是特里弗,丹尼尔知道,梅丽莎、朗.梅耶以及莎莉,都有疑问,只是一贯以来,丹尼尔的权威性让他们保持了沉默,就像是现在的特里弗一样,尽管他不赞同丹尼尔态度,却依旧没有当面质问的意思。
丹尼尔究竟是怎么想的,可能只有库萨能够了解一二。
不过他们并没有坦诚交流过,所以库萨也只是依靠默契和对丹尼尔了解猜测到一部分,至于其它的,除了先知的丹尼尔,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
自从2005年,丹尼尔结束休假以来。
从《社交网络》开始,丹尼尔的动作太多了,收购米高梅、开创dd动画这样的动作连续不断,而随着米高梅一系列新片的大获全胜,以及《瓦力》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赢,这些投资行为渐渐转化为金钱、权力和地位。除此之外,《不朽的园丁》引发的丹尼尔是否应该拿到第三个奥斯卡影帝的大争论,也让丹尼尔风光无限,甚至包括《太阳时报》的罗斯建议丹尼尔放弃参加奥斯卡,都在为丹尼尔的传奇光环锦上添花。然后是mb迎来自己的市值峰值,f2f的全球铺开。各语言版本用户突破2亿,反映到好莱坞上,就是“社交时代公众选择奖”的设立——这一人气类奖项还为开办第一期,就因为其主办者在互联网时代的权力而备受关注。至于发表对宗教极端主义言论的告诫,获得英国女王陛下的大十字勋章这些事件,都毫无疑问地推高了丹尼尔在金字塔社会里的级别。
丹尼尔认为,直到今年《加勒比海盗2》获得了超过《海盗1》的成绩,全球甚至有望超过10亿票房。
这一股持续两年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带来的负面压力。已经积聚到一个临界点。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一往无前》一个称不上失败的失败,就引发了如此大的舆论潮,大型媒体、业内高管、评论人和舆论观察家,影迷……还有很多没有发出声音的群体,似乎都迫不及待地涌出来宣告丹尼尔的失败。
这是一种发泄和释放压力的过程。
丹尼尔确实可以听取戴维的意见,大肆地宣传《一往无前》,动用各种方案,以他今天的关注度,和能够动用的媒体资源。《一往无前》打破原作的票房轨迹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甚至利用减少宣传估算的方式,来平衡掉了他的出演带来的期待加成——丹尼尔主演和原作杰昆.菲尼克斯主演,受到的期待当然是有差别的。
丹尼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明白。
没有人可以蒙头向上,永远不会受到掣肘的……这个社会,不论是美国,还是在中国,都一样。有太多的力量,想要把上升的人拉下去,随着你上升的越高,这股力量就越大。大到某一天足以让你伤筋动骨。
一个非常明确的例子就是迈克尔.杰克逊。
这股压力不仅仅体现在将迈克尔浸在无数的丑闻里,也表现在对他内心的改造上,任何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娱乐工作者,内心必然都是敏感的——丹尼尔这样的异类,完全是因为超越常理的重生变故,造就的独一无二的怪胎。所以迈克尔变得越来越脆弱、虚弱——然后就意味着更多的错误行为。直至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并最终毁掉这个人。
对抗这股力量,是不显示的,它是本身就是依托丹尼尔的成就自然而然存在的,要彻底解决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向上,就此终结表演生命。
丹尼尔当然不可能这么做。
那么暂时的,或者说“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就是在它爆发之前,是不是地释放掉这股压力。
丹尼尔2004年休假一年,有这个考虑,丹尼尔入读伯克利也有这个考虑,现在丹尼尔放任《一往无前》遵循原有的轨迹,更是因为这样的考虑。
不过,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一个更重要的考虑是,怎么利用这些动作,让他自己站的更高。
毕竟,对丹尼尔来说,释放压力的行为,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
《一往无前》的票房轨迹,可以说为他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换而言之,尽管丹尼尔从未做过导演,但是这一次,他确实指挥着媒体、同行、影迷,甚至他自己团队的员工们,利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契机,在导演一场妙到毫巅的戏剧。只不过,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自己成了这出戏的主角之一而已。他们每一个人都奋力表现着,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和兴奋度,充分展示着自己的能力、智慧和战斗力。
这可能是丹尼尔重生以来,最为傲人的一次利用自己的“先知”优势,也是他历经多年,走到如此高位之后,才能做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