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我们的1654>第八百二十四章 被人轻视了------

“啦-啦啦啦------”

刘海洋小队长心里哼着《追捕》的主题歌,轻松而写意地追上了北行的驳运拖船。

王成中队长和岳晓中队长所领导的海安陆战队人数达到五千人!

若是加上帮助陆安大队运输的五千人,还有水手或是后勤兵已经达到105/00人了。

岳晓中队长来时带的后勤物品,主要都放在天津卫军营里,他们这一次是轻装上阵,以运输兵力为主。

从京城里的海安特工小队刚发的情况来看,鞑虏强盗集团正在聚兵,人数已经达到了五万,其中火器营人数达到一万,其它武装力量执有火绳枪的人数估计在两万左右,火炮五百门,还有正在向着永定门城墙运输的-----谁说鞑虏强盗集团不重视火器?!

只不过是他们占了江山后,为了弱化殖民地的军事力量才这样的。

当年,鞑虏强盗集团在辽东与明军不断地战斗的过程中,逐渐也认识到了明军手中火器的威力,虽然明军手中火器的威力,射速和与之配套的战术都不行,但是毕竟火器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与持有火器的明军的搏杀过程中,鞑虏强盗集团自身的损失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起家大哥努尔哈赤也是一代豪杰,自然不会看不到火器的优点,于是鞑虏强盗集团很快就学习明军,开始了火器的应用。

在浑河之战中,由于白杆兵的善战,鞑虏强盗集团初次的攻击并没有成功,反而损伤不小,于是努尔哈赤紧急调运沈阳城中的城防火炮,对白杆兵的步兵方阵实施火炮轰击,致使白杆兵阵形大乱,进而全军覆没。

尝到了火器的甜头之后,食髓知味的鞑虏强盗集团就不断开始完善自己的火器配备,并且创出了与明军迥然不同的火器战术。

在1631年,鞑虏强盗集团终于在佟养性的督造下铸成红夷大炮,并在同年就在大凌河之战中用到了它们,此后更由于孔有德军的归降,不仅让鞑虏强盗集团获得了大量的火器,而且更获得了曾经受过葡萄牙军事顾问亲自传授火炮技术的人才。

大头目皇太极为了孔有德的归降,居然出郊十里迎接,可见鞑虏强盗集团对于火器的看重。

也是从皇太极开始,鞑虏强盗集团就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应用,到了顺治时代则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还专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

而且,由于现在汉唐安保大队和郑家军队都大规模使用火器,他们更加看重了。

但是鞑虏强盗集团为什么不怕安保大队的铁车?这也是后来,汉唐集团安保部在调查时,才弄明白的。

这时,不得不提到明朝的两员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

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正是此二人一手建立的明朝车战战术最终使得明军在战术层面上不敌鞑虏强盗集团。

戚、俞两位将军的车战战术最终极的目标是将战车变成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韧性、战车装载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使之能攻、能守、能移动。

可惜目标是远大的,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明军所期望战车能达到的目标

(本章未完,请翻页)

直到坦克的出现才完全能够实现啊!

在这之前,明军的战车既没有机动性也没有冲击力,而且还对地形要求颇高,每每遇敌,不是猝不及防,来不及布置好那费时费力的车阵就被打垮,就是只能呆板地结车等待敌人进攻,一旦敌军打开一个口子,那么即便是优势兵力照样会全营崩溃。

并且车是排在第一线拒马的,但是车上面载得却是明军的各种类型的火炮,于是明军的火炮就变成了在第一线拒敌,将火炮放在最危险的地方,如此明军火炮的下场可想而知。

明军当时火器通常是一齐发射,线式战术在明军中似乎没有市场。

明军的确曾经有过三段射击这样的战术,但是见鬼了,他们在辽东并未推广实行,鞑虏强盗集团很容易就能够用特制防御火器的楯车吸引明军第一波的火器齐射,然后用重骑兵和重步兵快速冲锋,与明军混战,让明军的火器完全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一举摧垮明军。

而大明即便侥幸击退敌军,根本无法做到聚而歼之,敌军很快就可以卷土重来,大凌河之战便是最好的例子,以优势兵力将鞑虏强盗集团击退,但是鞑虏强盗集团立刻重组兵力,再次发起攻击,终于突破一部,全线崩溃。

其实在明朝,曾经有过非常强悍的骑兵队,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靠的就是强悍的骑兵,可惜可以和关外诸族一争雄长的骑兵在车战战术之下,渐渐地消磨掉了他们的锐气,最终不堪一战。

所以说,鞑虏强盗集团听说了汉唐海盗集团有可以自行的大铁车后,他们脑子里自动闪过大明的战车阵------但是经验主义害死人啊,大明铁车和汉唐铁车能是一个概念吗?!

王成中队长对岳晓中队长说:“总感觉不炸了他们的火药局,心里不太舒服------”

岳晓中队长笑着说:“也确实让安保部为难,鞑虏们竟然能把火药局建在民居胡同里,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王成中队长说:“能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方便自己怎么办呗,把火药局建在外城多方便?交通方便嘛!就是出事了,也炸不到他们头上,死一些奴才------


状态提示:第八百二十四章 被人轻视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