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郡军离开上京没多久,去往神池多日的该当也归队了。这次该当是秘密出行,至于这么多天他究竟去了哪里,除了上官秀,再没有其他人知道。
这次随贞郡军退回风国的还有不少南宁义军。
在一次国战中,风军战败后,宁南义军没有跟着风军一同撤走,继续留在宁南,结果之后遭到宁南朝廷的疯狂报复,被杀者不计其数。
二次国战后,宁南义军也都学聪明了,坚决不肯留在宁南,死活跟着风军一并撤回到风国。现在贞郡军要去往贞郡,两三万人的宁南义军也不离不弃的跟着。
要如何处置这些义军,上官秀颇感头痛。
留之无用。义军的战力与贞郡军相比,差距悬殊,双方的习俗、传统、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格格不入,而且贞郡军将士深受上官秀种族主义的影响,瞧不起这些番邦异族。
但对义军又不能杀,毕竟人家当初是帮着风军的,屠杀义军,以后风军再进入宁南作战,想招募义军,可就难如登天了。
宁南义军对于贞郡军来说,如同鸡肋,弃又不能弃,留之还无用。上官秀和军中的将官们还特意讨论过此事,最后,是孟秋晨给上官秀出了个主意。
贞郡军有在沙赫屯兵的计划,既然要屯兵,就得建造要塞,现在不知如何安置这些义军,不如让他们去往沙赫建要塞。
沙赫与风国相邻,也与宁南相邻,有想家的义军,随时都可以从沙赫回到宁南,贞郡军这边不强留,有不想回家的义军,贞郡军也不勉强,以后他们可以留在沙赫,在西卜城定居。
所谓的西卜城,是风人和沙赫人以西卜山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一座城邑。
贞郡军在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屯田,后来因为国战的关系,驻扎于西卜山的贞郡军被大批的抽调走,取而代之的是从贞郡涌入过来的百姓。
贞郡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庄稼难以生长,而西卜山这里不同,四季如春,气候适中,所种的庄稼一年可以成熟三到四次,而且贞郡军还免费提供土地,贞郡的百姓自然是趋之若鹜,大批涌入。
随着迁移过来的风国百姓逐渐增多,西卜山周边土地被大面积的开发。西卜山本来就是风国和沙赫的一个贸易中心,有很好的商业底子,现在农业又蓬勃发展起来,一座农商结合的大型城镇孕育而生。
上官秀和贞郡军乐见其成,贞郡境内不宜种植庄稼,但西卜山一带却有良好的种植条件,而且西卜山本来就是己方打下来的土地,贞郡百姓来这里种植庄稼,再适合不过了。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殖民。而西卜山及其周边地区,则有幸成为了风国在本土之外的第一块殖民地。
西卜城的诞生是顺其自然,没有人要刻意在这里打造一座城镇出来。西卜城内的居民,主要由风人和沙赫人构成,没有城主城尉,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是贞郡军的一名营尉。
由于西卜城是一座新城,居民又都是移民过来的,不管对哪个民族,都不存在排斥感,让宁南义军到这里居住,再恰当不过,而且还能增加西卜城的人口,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贞郡军的粮食补给。
贞郡军由上京出发,进入贞郡,行军月余,抵达西京。
以刘允为首的上百名贞郡郡府官员出城迎接。进入西京,城内的景象可用万人空巷、夹道欢迎来形容。上官秀难得的没有坐在马车里,而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缓缓前行。
上官秀坐在战马上,一边行进,一边不时地向左右百姓挥手致意,引来周围百姓们山洪海啸般的尖叫和欢呼声。
在贞郡,上官秀的威望之高,可谓是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怕是当年的圣武皇帝,在贞郡也没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
上官秀在贞郡三年间,给贞郡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尤其是锻造坊的出现,使得大批生活贫困的农民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生活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他在贞郡推行唯才是用政策,平民可以为官,彻底打破了士族门阀永远处于统治地位的格局,还有更令贞郡人兴奋的一点,上官秀在贞郡组建起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虎狼之师——贞郡军。
在一次国战中,贞郡军名声大噪,在二次国战中,贞郡军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大扬风国的国威。可以说上官秀的出现,不仅给贞郡人带来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实质性的改变,更给贞郡人带来了精神慰藉,带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扬眉吐气,让贞郡人拥有了更强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不息。
对上官秀的情感,贞郡人不单单是尊敬和敬畏,更多的是感激。
上官秀亲民的抛头露面,可是让麾下的将士们紧张异常。
暗旗、影旗人员,大范围的扩散出去。暗旗人员乔装成形形色色之人,混于人山人海的百姓当中,影旗人员则登上街道两旁的房顶、阁楼等高点,警惕地戒备着四周的风吹草动。
宪兵队于上官秀的前后左右布防,里三层、外三层,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别说人难以靠近,恐怕连只老鼠都钻不进去。
只不过在如此严密的保护之下,仍有刺客欲图谋不轨,但在刺客动手之前,便被暗旗和影旗人员事先发觉,秘密处理掉了。
整个欢迎仪式,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一派祥和,上官秀的亲民和百姓们的热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