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科幻未来>狩宋>第七十九章 利益与保留

印书局,已经大半空了。里面的核心人员大半都已经走了,只有几个年纪大的老雕工和舍人院新招收来的印刷工。

不过活字印刷的技术留下了,包括制造铅字,蜂蜡,墨水和套版彩印的技术,各种彩色颜料的工艺。都留下了。

保留的是造纸技术。以及印书局编印书籍的理念以及新思想。

是实实在在地编印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吟诗作对。

最早的一批雕版也在,主要是白叠子的说明书,蒙学的课本,主要是《识字》《算术》《农(工)具》《植物》《动物》《天文》《地理》。

都非常简单,就是教你认识一些东西。真的没有被士子推崇的儒术,如果说要有的话,就是已经是用活字印刷的《礼仪》。这些实际都是图文并茂。

印书局的人撤走后,《礼仪》这本书是有书院续编完成的。单从配图来说,就与以前的书籍差远了。因为书院里的很多高手都走了。要么加入新军,要么登船负责在船上给孩子们当先生。

工部和翰林院的人被印刷机给迷上了。这不仅是活字的问题,而是根据活字印刷技术以及一系列辅助技术组成的简单设备。但是对印刷速度就快很多了。这要设备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只在关键部位有铜铁部件。

高继冲一看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这套设备坏了以后,对于一般工匠来说,将是很大的难题。

印书局并没有移交给工部,是由王家接手了,工人都是新请的。因为王惠范要保证蒙学教材必须是自己印刷,至少在江陵城的四所蒙学要用。因为工部和翰林院对于“仙书”的诱惑力没有丝毫的抵抗力,才要求到印书局参观。

“这纸张和部分彩色染料,是耿先生带的一个小组做的,非常复杂,成本高昂。所以没有特殊的情况。印书局是不做的。现在的印刷就是要快速和便宜,要让小孩子都能读到书。”

高继冲笑道:“活字印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方便排版,减少了大量的雕刻工。这套设备让印刷速度加快了很多,人工成本也就少了很多。只有颜料、油墨、蜡这些需要种植一些作物。对森林里的松树要进行保护和利用,老百姓养蜂也要继续鼓励。当然这要和直道结合在一起,让这些东西能从山里运出来,花费要尽量减少。不然价格一贵,就只能和仙书一样。只能是贡品。”

王惠范道:“王爷,今年种植白叠子,花生,桐油,漆树这些作物的人很多,不是现在江陵能够消化得了得。我怕明年价格会下跌,百姓东西卖不出去。”

高继冲笑:“这些东西别人不要,我是要的。但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不然你们收不满一船,光运费的成本还是很贵啊。”

李谷道:“王爷往江陵城所有的孩子都读书。花销不小,恐怕不可持久。”

高继冲点头:“是啊,这也就是江陵城,江陵城多客商,穷人不是太多。明年江陵县的蒙学要是都开起来,这每天都要赔不少银子。不过直道在建好以后,要有惠民的政策,不要让那些世家和奸商害老百姓,老百姓有钱了,情况就会好一点。”

工部和翰林院的人就相互看一眼。

早就听说渤海王用贱民。轻士族。看来是真的。

“王爷慈悲,不过那些农人由他们的主子和父母官来教化,这样会快一些,毕竟有地之主和乡绅世家有银钱来办这些事情。”一个应该是翰林的学士的官员笑道。

高继冲看了一眼李谷他们。发现他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也只是笑了一下:“那样最好。”

高继冲能管的也只有江陵,其他地方他管不了,也不想管。

“好的纸张不是没有,贵就是了,龙心寺的桑皮纸就很好,工部应该有更加好的法子。荆南多芦苇。与其一年年放火烧掉,不如用芦苇造纸。方法和龙兴寺相似,只不过一个用熟料,一个用生料而已。北方淮河和黄河的芦苇也不少。做这些事,总可以让百姓有口饭吃。”

李谷点头道:“这个倒是真的。”

拓跋恒道:“监利和公安多芦苇,但是造那么多纸,也用不完。最后纸张太便宜,也无利可图。”

“你们可以做成中间的产品,比如干纸浆,把商船造得大一些,然后从海路运给我。只要价格我能够承受得起,我也是要的。”高继冲道。

李谷咳嗽了一下:“这商船造得再大,千里迢迢,也不容易。如果直道修好,能够在荆襄、南阳这些地方销售那是最好。河北民疲,百业凋零,王爷还是要支持一下。”

李谷说的是黄河两岸,那边的产品如果能够沿河而下,确实能够养活不少人。

拓跋恒不高心,但是也没说什么。

印书局,尚衣局,膳食坊这是在江陵保留的产业。冶炼和制造会逐渐在江陵消失。但是也有发展的产业,那就是养殖业和制革业,制鞋业。舍人院不仅在江陵城,在江陵县也购买了大量的土地,雇佣了农人进行养殖。

这些都是从周边跑过来的农人。

原有的居民,江陵城也不过两三万人,后来陆续增加到了五六万人,一次搬迁到襄州,走了一万多人,现在高继冲又带走了一万多人。

人口的流动非常大。蒙学最早的一批孩子几乎走光了,舍人院为此被查了一个底朝天,并迫使舰队把孩子们集中起来管理。只是效果是好的,高继冲看在高从让的面子上,才不予追究。但是舍人院已经不


状态提示:第七十九章 利益与保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