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泰十三年整个锦朝粮食都略微减产,这对于像季家这样家有恒产的人家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而对于农户的影响则比较大一些。
古代人更能居安思危,特别是靠天吃饭的农家人,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他们即使小有余钱,也不会随意乱花。这个世界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总会有灾情出现,因此只要不是家徒四壁,连饱腹都难以做到的,农家人家家户户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至于存留多少粮食,端看一家之主的眼光和对未来的忧虑程度。
但凡到了闹饥荒时,这些粮食就成了珍宝,那可是比银钱还要顶事。
今年收成不是很好,杨家埠原先打算盖新房子的几户人家开始犹豫起来,最终只有一两户人家按照原计划行事,其他几家都攥紧了手中的银钱,想等明年秋收再决定盖新房与否。
最近几年气温一直在降,只是每年降温幅度非常小,对杨家埠几乎没什么影响,也就没人关注。南方则不然,越是南面,气温的影响越大。
江南一带盛产粮食,每年能种两到三季庄稼,一旦有一季误了农时,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连带误了下一季耕种。如今降温的幅度还没有到少种一季的程度,但若继续如此的话,早晚会发生这种祸事。
不只南方百姓们担忧,作为掌管一府一县的知府知县更是忧心忡忡。可不要小看少种一季作物带来的影响,若真发生这种情况,那可是能要命的。
气温缓慢降低可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有的事,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只是一开始没人注意到,现在已经接近第二季作物减产的临界点,再降低那么几度,即使没发生其他灾害,光寒冷的气候就能使粮食歉收,父母官们哪能不上心?
锦朝国库充盈,百姓们安居乐业,若江南连年粮食减产,这可绝不是好事。南方出产的粮食不少都被拉往锦朝北部西部,一旦这部分粮食断供,这两处的粮价就算没有粮商囤积拉高价格,自身也会大幅度涨价,这对于当地百姓们来说可是一大负担。农户们还好说,那些居住在城里的小户人家日子可就难过了。
不管外面如何,季家的日子还是照常过。位于杨家埠的季宅早就加固过,房子是请的泥瓦匠修缮,三处地窖则是季家下人慢工细活,重新用青砖砌墙而成。为了防止地窖进水,地窖入口重新设计了一番,盖子密封性能很好,隐蔽性也高。
这三年来,季宣和除了二舅冒雪过来看他那回添置了五个下人之外,没再给杨家埠的季宅添加人口,倒是康平县城的季宅添了两个看守门户的男仆。
季家人口不多,从季宣和病愈之后,他就将初级锻体术教给了两个护院沈清齐山,再由两人传授给季家其他下人。初级锻体术无甚大用,好歹能强身健体,使身手灵敏,至少能跑得更快一点。
也因为人口少,下人间是非也少,季宅上下包括季宣和夫夫以及甄老夫子在内总共十五口人,很少闹出龃龉,相处非常融洽。
季家没有女眷,也就无所谓前后院之分,二门处并无人看守。锦朝出嫁男子除了不能为官之外,并不用守在后院,对于出嫁男来说,门禁并没有对待女眷那么森严,反而后宅不能随意乱入,前院是畅行无阻的。
大户人家都如此,对于小小的季家来说,更无此规定,邵云辰连大门都能随意出入。这也是他嫁给季宣和才有如此待遇,换了旁的小有家业之人,即使作为当家主夫,出门也得好好斟酌一番。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迎来了仁泰十四年。
人们都盼望着这一年能够丰收,谁想收成比上一年还不如。因着前些年收成好,尽管连着两年歉收,百姓们手中积攒的钱粮并没有被掏空,只是都捂紧了口袋,轻易不舍得花钱。
如此一来,人们的消费能力就开始往下滑,季家杂货铺子和云记布庄进益比往年要低。季宣和对此倒不甚在意,他担心的是若来年还继续如此的话,人心就不稳了,一旦波及范围较广,就容易引起动荡,那么住在村子里就不那么安全了。
季宣和同邵云辰商量一番,又征求了甄老夫子的意见,决定将位于康平县城的季宅好好收拾收拾,指不定哪天就得搬到城里。三进宅子每一进都比较紧凑,只后院后边有个三四分地大的小花园,由于没人打理,早就荒废。
季宣和干脆让人把顽强生存的几株花草给拔了,盖了座温室,打算种植蔬菜,由留守人员刘江和文桩两人好生打理。
仁泰十五年初夏,这一年邵云辰十四岁,已是个翩翩少年郎,季宣和十一岁,还没长开,十足是个小孩子。两人一个是半大人,一个是小孩子,身高差距更大,季宣和眼眸暗了暗,一想自己的身高在同龄人中并不矮,也就没再多想。
这一年雨水非常丰沛,就算是少雨的北方,也同江南霉五月那样,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时不时还来一场大雨。
田地里已经开始积水,农户们不敢闲着,忙着给庄稼排水。杨家埠种植最多的是春小麦,耐旱却不耐涝。小麦泡水久了容易烂根,见此情形,村民们都有些火急火燎,纷纷施展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法。
季家两个庄子即使修了水渠,也只比其他田地好上一筹,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毕竟光靠他们庄子修的水渠并不足以成事。宁庄安庄两个庄头却非常满意,一点点差距,没准就能保住收成。
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