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科幻未来>回到明末当军阀>第三百六十六节 皇帝心动了

杨潮的报告,一下子就让为朝廷困窘,江南这边又连年拖欠、偷漏税赋的史可法坐立不安了。

江南地区,一直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可也是偷逃赋税的重灾区,江南富庶,江南的读书人最多,江南的士绅也最多,太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就有太多的免税份额,结果就造成大量税款的偷逃。

有合法的偷逃,比如普通地主或者有土地的自耕农将自家的土地投充到有功名的士子名下,取得法律允许的避税权,但是更多的是不合法的偷逃情况,许多豪族大户隐匿人口,虚报地亩,好田变成荒田,而这些大族豪强又得到官府的保护或者说勾结,结果该交十两的,能交一二两就不错了。

就算这样,这些豪族还想着法抗拒缴税,拖着就是不交,而且越是势力大的豪强官宦人家,就越是脱逃的厉害,官府追缴他们根本就不怕,明目张胆的抗拒,打着什么水患了,旱灾等等幌子,就是不交!

这些人家一般家里都出过官员,而且子弟中还有不少有功名的士子,在本地是一呼百应的望族,官府也不好催逼过甚,反而要求着他们完成税额。

结果就是江南一年接一年完不成税额,朝廷也就越来越困窘,要是张居正在的时候,严格执行考成法,江南这些官员,十个里有九个都得被罢免,可惜张居正死了,而且死的很惨,被士大夫阶层骂的很惨,再也没有一任首辅有张居正那种敢于得罪全天下官员和士大夫阶层的魄力,也没有那种能力了,所以天下一天比一天坏。

这些做了半生大官的史可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他反复的告诉自己,大明朝积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需要耐心。

可眼下天下大乱,军费总不能拖欠,因此史可法这种总是将国家命运当做自己使命人,那真是夜不能寐,日夜夙叹。

但是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不用加征,只需要朝廷放松一下禁令,就可以收到三百万两的税银,这如何能让史可法不心动。

哪怕他也相信开海禁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他也相信开海禁会引来海寇的觊觎,也相信开海禁是饮鸩止渴,但是现在真的要渴死了,也许饮鸩之后暂救一时之急,给大明朝缓口气还能救活过来呢。

于是史可法立刻就将杨潮召了过来,当面仔细询问,杨潮告诉他,松江府一带,无数豪族都在做着通海走私的生意,每年获利巨万,可是朝廷没有得到一分钱。

杨潮还告诉史可法,不需要禁止这些人贸易,只需要开海禁,让他们正当通海,这样不但他们能更方便安全的赚钱,国家也可从开海贸易中抽取丰厚的税金。

史可法又问,当真可以得到三百万税金。

杨潮表示,第一年或许不行,但是一百万应该有,第二年两百万,第三年及以后,三百万那只是往少了说。

杨潮还表示,如果史可法信任,他愿意立军令状,将海运一事交给他办理,他保证每年向朝廷缴纳三百万。

史可法确实兴奋了一日,但是夜里又想了一晚上之后,他突然退缩了。

向皇帝上这种开海的折子,过去不是没有人上过,可是这些人无不是被文官集团鄙视,骂做目光短浅之辈,往往会被正统清流排挤,从此身败名裂。

而且放在以前的史可法,他如果听到有人说开海禁,也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可是杨潮说有三百万两税银,这才让他改变了主意,可是自己这种改变,事后一想,却让史可法自己羞愧不已,这简直是一身铜臭啊,他堂堂兵部尚书,怎么能为了这么点钱就放弃原则。

于是他就沉默了,从此再也不提此事。

杨潮很奇怪的等了史可法好几天,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动静,知道这个史大人也跟其他文官一样,对海洋充满了疑虑,不愿意打开通向大海的那扇门。

其实史可法比杨潮想的要多得多,但是杨潮是不会理解这种农耕文明中诞生,并且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保守文化的。

但是杨潮做事,向来不会轻易放弃,史可法不行,他会找到其他人。

显然杨文骢比史可法好忽悠多了。

让杨文骢这个兵科都给事中直接给皇帝上了一封密奏,先是弹劾一下江南许多高官与当地豪族勾结通海贸易,最后建议皇帝让朝廷开海,派遣能吏管理市舶司,每年可获利,嗯,五百万两!

反正杨文骢这个言官不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就往大了吹,但是杨文骢胆子小,没敢照杨潮说的往一千万两上吹,只敢写了个五百万两。

但是这也足以让皇帝动心了。

崇祯皇帝那是真穷,过去田贵妃之所以受到他宠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田贵妃能够体谅他,知道皇帝穷困,田贵妃不用金银器皿,转而用各种瓷器,崇祯穿旧衣服,田贵妃就亲自给他洗衣服。

崇祯皇帝宫里的金银器都经常会偷偷拿出皇宫卖掉,而且不敢让人知道,实在是太丢人了,其实如果打着皇家用品的旗号,这些金银器的价值至少能翻个几百倍不止,但是出于面子,崇祯也只敢以普通金银送进了当铺。

现在有三百万两白来的财富,不用给老百姓头上加负担,不用担心会激起民变,这种好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但是还有一点,他跟史可法一样,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但是崇祯的急迫感比史可法可强烈多了,于是他受到了这封密奏之后,立刻就跟心腹太监商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六节 皇帝心动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