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核武皇帝>第210章 普天之下,都是中华儿女

帝国的扩军速度并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太多影响,这也是此前东北军旅改师过于急促给宋彪留下了一些阴影和教训,此外,帝国还是严重缺乏中高级指挥官,师旅一级军官空缺厉害,贸然的大量组建师旅是不合适的。

目前,帝国中央国防军的正式编制就是11个整编步兵师、27个常规步兵师、5个整编骑兵师、7个骑兵旅、11个炮兵旅、3个铁道工程旅、2个铁道炮兵旅、7个辎重旅,总兵力112万人。

从一战开启后,帝国在全国各府都设有新兵营,训练新兵,以半年为一期抽调新兵,加上重新征调一些退役兵组建新编团。

团一级的军官,帝国还是不缺的。

到1915年底,帝国组建了224个新编团,增兵74万。

派往欧洲的帝国第一远征军由马尔托斯将军担任司令官,赵庭柱担任副司令官,陈其采担任参谋长,总编制是4个整编步兵师、3个常规步兵师、2个炮兵旅、2个辎重旅、12个新编团和1个新编工兵旅,总兵力21.3万人。

在非洲的帝国第二远征军由张孝淮担任指挥官,总计是一个整编师、4个常规步兵师、7个新兵团,这边的军事压力很小,最大的敌人只是非洲的气候环境。

最初根据中央军部和法国总参谋部之间的协定,帝国第一远征军原则上不参加直接前线作战,而是在二线战场负责协同作战,以及对意大利作战,结果意大利在帝国第一远征军抵达欧洲之前就转投协约国阵营,最后在英法德要求下,第一远征军转入意大利驻防,说是协助意军和奥匈帝国开战,不如说顺便监视意军,防止意军反复无常。

意大利的军队真是很差劲。

德国人曾经说,打败意军只需要3个师,占领意大利需要10个师,做意大利的盟友则要100个师,这话真他娘的没有说错。

帝国第一远征军只有21.3万人,却要为意军挡住奥匈帝国的15个步兵师,而奥匈帝国总计进攻意大利的部队也只有40个师,因为第一远征军伤亡较重,第二远征军还临时抽调了两个步兵师和三个新编团前去救援,帝国在1915年12月之前,继续派遣了30个新编团前往欧洲和非洲补充兵力损耗。

对于宋彪而言,在英法对中国没有足够重大的让步和优惠之前,他只会在欧洲和非洲战场保持三十万兵力,其中14是在非洲抢地盘的,特别是德属东非,他占领之后就不会走的。

乘着这段时间的混乱,帝国海军还在新加坡北部和曾母暗沙西部的廖内群岛建立了海军补给基地,原本还想在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占了位置,结果被英国看穿了用意,坚决不同意帝国海军这点小货色也到处霸占岛屿,硬生生将帝国海军给挤出局,但是同意帝国在苏丹港保留一个海军基地和物资中转站,便于帝国利用苏伊士运河向地中海和法国运输军火物资。

帝国海军实力太孱弱,别看表面上有37艘巡洋舰的作战实力,其实一大半都是2000吨至4000吨排水量的轻巡洋舰,中央海军的总排水量加起来也不过是22万吨,看似不小,其实根本打不过海军前十强中的任何一国,简直是虚有其表,就是乘着德奥海军被封锁的这个间隙到处派舰队乱闯,一边替英法巡逻商船,打击海盗和侦察德军潜艇,一边勘探海洋版图,乘机多占一点好处。

这么下去也不是一个事啊,所以,帝国海军已经向美国订购了两艘万吨级的战列舰,一贯抠门的帝国海军自然也舍不得购买新舰,只是从美国购买有两艘旧型号的前无畏战列舰,大修翻新一下即可。

军费有限,陆军那边消耗极大,帝国海军能有军费就算是谢天谢地了,自然是一分钱扳成两半使,尽量花小钱多办点事,现在专门盯着南海跑,再守着新几内亚和加罗林群岛、廖内群岛就算是为帝国立下大功。

如今倒是真能赚着便宜,只是这么扩张下去,以后必定要和曰本海军决战,此事倒也是一个阴影,别看曰本海军也就是70万吨的排水总量,随便挑出四艘战列舰加四艘巡洋舰就能将帝国三十七艘巡洋舰都轰成碎泥。

帝国的这些巡洋舰,很多都只是早已淘汰的龟甲舰,因为技术限制,帝国现在也只能大规模制造这样的轻装甲巡洋舰。

强权即是公理。

虽然很多东西都是中国人的,可没有武力是要不回来,靠谈判解决双边问题简直是最懦弱和最无知的幻想,袁世凯当年要不回来的,蒋介石当年要不回来的那些东西,此时的帝国也要不回来,帝国只是比袁蒋更歼诈而已。

大英帝国不愿意归还香港,德意志帝国不愿意归还胶澳,想收回来的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开战而已,一旦大英帝国将藏南正式划归印度,想收回来也只能靠战争说话。

没有战争,你收不回任何实际的领土。

帝国的优点在于歼诈。

当初德国既无意归还胶澳,也无意转让胶济铁路的所有权,帝国“悍然”决定将中央铁路总公司的50路权都和德国公司合股经营,对等换回胶济铁路的12所有权。

帝国铁路大计划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横一纵,一纵是从哈尔滨到南宁,将东北铁路、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和汉桂铁路都联系成一条纵线,一横则从青岛到济南,从济南沿黄河南岸经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到疆省。

横线又称之为大陆铁路,整条铁路线和陕甘宁晋豫川的铁路权都归属中央铁路总公司所有


状态提示:第210章 普天之下,都是中华儿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