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哉大明>54.第54章 老臣忧国

“锦衣卫得要扩编,”皇帝陛下早就有这个想法,最近尤其强烈。

陕西赈灾如火如荼,老臣徐光启虽然宵衣旰食,可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淋漓。于此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之事,就是再苦再累他也是甘之如饴。

老头干的兴起,摊子就铺的特别大,反正此前皇帝陛下也曾许下全力支持的诺言,不怕后继乏力。因此他也就没有客气,凡是上奏的折子,除了汇报赈灾事宜,剩下的就是四个字:要人要钱。

说实话,徐光启能够如此“任性”,全赖于锦衣卫的帮衬。要是没有锦衣卫的协助,他是绝对没有信心将陕西赈灾工作搞下去的。

可要在以前,他是不会这么有信心的。

别看徐光启偌大的年纪,在朝廷中虽然从未炙手可热过,可也绝对算是老臣了,但他也的确从未与锦衣卫一同共过事。

徐光启所了解的锦衣卫,都是蛮横无理的代名词,他们人人几乎都是栽赃陷害的行家里手。可是通过在陕西赈灾这短短一个月时间的接触,徐光启对锦衣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刚开始的时候,也的确有极个别的人或试图乘机截留盘剥一番、或在地方吏胥的诱惑勾引下试图狼狈为奸里应外合上下其手,可很快就被锦衣卫同僚毫不客气地揭露出来,“皇上待我等恩重如山,你们竟然还要干这种事,你还是不是人,简直qín_shòu不如……”痛斥者义愤填膺,被痛斥者羞愧难当。

此后不仅锦衣卫在赈灾中奉公维谨,就连地方上那些以往最难调理的吏胥,也在锦衣卫的带动和监督鞭策下,变成了遵纪守法的模范。

当然了,极个别的害群之马还是有的。对于这些人,徐光启根本不会客气,也绝对不能客气,否则等歪风邪气成了气候那可实难禁止。因此,只要查明实据,立即请出尚方宝剑,就地正法。

正是:乱世须用重典,赈灾不能含糊。

有了锦衣卫保证人员方面的清廉,赈灾工作的效率就提升了一大截。徐光启越来越有信心,后来就更是放开了手脚。

随着垦荒范围和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收拢流民的越来越多,徐光启首先感到人手方面开始吃紧,因此他就屡次上报朝廷,请求皇帝陛下加派锦衣卫前来。皇帝陛下也毫不含糊,除了得力的人员,资金方面也是有求必应。

现在的陕西,在徐光启的手下,除了先期半路跟随而去的两百名锦衣卫,此后又分期分批地先后派去了六百名,押解着两百万两现银赶赴陕西。

如此,仅是京城派至陕西的锦衣卫就有八百名之多,银两也达到了三百万之数。

这三百万两银子,除了一部分用于购置农具及牲畜粮食草料等物资,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作了粮食和种子的订金。这也是徐光启向皇帝陛下递了专折申请下来的。

朝廷府库什么样子,徐光启只是想象就能知道个大概,因此他不会滥用内帑。况且马麟马千户也从京城新来的锦衣卫处了解到,皇帝陛下从查抄阉党中所获颇丰的事情已经很有些人知道了,但具体的情况和具体的数额并没有泄露出去。因此虽然最近很多各地边关将领开始向朝廷索要积欠的军饷,可显然只是试探,语气也是含糊其辞。

皇帝陛下觉得查抄阉党之事本就不是秘密,因此也无需隐瞒,只是……唉,真是没想到,众位爱卿也都知道,朕本来还以为能通过查抄阉党充实朝廷的府库,可哪知道总共才有三五十万两,而这三五十万两中的绝大部分还要首先用于陕西的赈济,因此各地除了朝廷正常的支给,也只能追加十万到二十万两。你们下去商量好了如何分配,拟了单子来,只要大家觉得公平合理不会引起纷争,朕是不会吝啬,马上就批。

看着马麟惟妙惟肖地学着皇帝陛下在朝堂之上装傻卖呆的样子,徐光启“噗嗤”一下子笑出了声。但是,笑过之后,他又感到肩上格外沉重起来。

对于查抄阉党所获的具体情况,皇帝陛下这是打算能瞒着就尽量瞒着,实在瞒不住了再说。而对自己这边负责的赈灾春耕等事宜,皇帝陛下却是全力支持,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只要条件允许,也是毫不打折扣地照准。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沉重的嘱托,自己没有理由不抛弃杂念,力疾奉公。

说实话,因为害怕招致朝廷同僚的嫉妒和诋毁,本来徐光启还有些畏手畏脚,现在既然皇帝陛下如此信任有加,自己若是再心存顾忌,那可真是……

若想回报圣恩,就是先把眼前的差事办好。而要办好眼前的差事,那还得……继续要人要钱。

不是徐光启慷皇帝陛下之慨,而是陕甘地区的实情非常非常有此必要。其中只粮食一项,就要足足地储备。不仅是最近三两个月之内的消耗,关键是转年后那一段青黄不接时期,粮价势必疯长,如果不提前储备足够的粮食,届时朝廷的负担肯定会更加沉重。

陕甘地区处于荒僻之所,百姓也多数处于困顿之中,消费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对商户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而且也绝非自贬,这个时期大明王朝的信誉绝对不敢令人恭维。因此,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没有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就是说下大天来也没有几个人相信。

关键是时间不等人,差不多三个月之后春种就开始了,如果不提前有所储备,到时真的是要徒唤奈何了。

所以,为了增强朝廷的可信度,经


状态提示:54.第54章 老臣忧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