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民国大军阀>第两百二十七章 闪击暹罗(二)

在第四集团军进攻的两个小时后,已经击溃西线十万暹罗兵的空军留下两百架飞机继续追击暹罗的残兵败将,而另外600架飞机对隔着澜沧江与象市西康军对峙的余下五万暹罗兵展开了空袭

600架飞机犹如蝗虫一般疯狂的向五万暹罗兵的阵地上上倾泻这,将暹罗兵的所有重武器毁掉,同时将他们的物资全部炸掉,工事全部毁坏,还有他们的飞机

而黄培尧的第一集团军的155毫米和105毫米火炮也是对着对岸猛轰,掩护工兵架桥,组织部队过河

原本王九龄想用空降师,不过还是忍住了,虽然这样空降师可是学到很多经验,但是也变得不再保密了

战斗开始还是有一些暹罗军队妄图依靠他们之前为了防御法国人而修筑的永久工事来阻止西康军渡河,不过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他们的人在几百架飞机的打击下已经溃败了,永久工事剩余的也不多,而且里面的机枪一发威,就被发现了,西康军根本不冲锋,而是等火炮过来

同时西康军大面积的渡河,在占领了对岸之后,工兵们开始搭建浮桥,供装甲师和汽车过去

黄培尧的第一集团军很顺利的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而不对则按照既定计划去攻击暹罗的各国府,他们要策应孙传龄的第二集团军

而孙传龄的部队则是随着第四集团军一起发起攻击的,第二集团军在击败了当面之敌之后,其实他们面前只有两万被飞机炸的不成形的暹罗兵,坦克师和骑兵师一个突击,统统死光光了

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尽快的拿下曼谷,不过沿路好药扫荡那些危险暹罗人,但是会有一个的空军会支援他们,同时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也需要占领机场,以供飞机起飞降落

三路大军进展顺利,暹罗的十五万精锐的士兵在西康军的闪电战之下灰飞烟灭,只有少数人得以藏起来逃脱

拿下曼谷指日可待,王九龄总算是了解到闪电战的威力了,对付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确实是制胜的不二战术

闪击战——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历史上是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但是是由希特勒提出的,很合古德里安的口味,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

不过从现在开始闪电战的战术就是王九龄发明的了,因为他很早就提了出来,同时对暹罗作战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机械化闪电战

从目前战况的进展来看,一个礼拜拿下曼谷是最长的了,进攻曼谷的第二集团军预计两天后可以抵达暹罗,而前锋的骑兵师和装甲师,一天内或许就到了,当然是指路上抵抗不激烈的情况下,实际上暹罗城可能会有重兵依靠城池额坚固而防守,不过曼谷可不是莫斯科、柏林那种大城,东方的建筑业并非西方那样都是钢筋混泥土喝着石头,而是有大量的木头,所以非常只要飞机狂轰乱炸一番,士兵们在逐个的爆破,其实也很快,王九龄需要的是以最小的损失拿下曼谷,并不在意城池是否完整,王九龄知道想要占领暹罗,是很难的,英法两国是不会答应的,何况还有个日本随时都想整死王九龄,所以王九龄最后能得到的就是暹罗北部的十几个府,至于财物上的东西就看他的部下的能力了

西康军几十万大军攻进暹罗,直到中午消息才被暹罗方面公布出来,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大多数国家对此都是抱着看好戏的目的,不过英国和日本政府严厉的指责西康军,声称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强烈要求西康军退出暹罗,否则将有权利采取不要措施

而西康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反应,西康军的新闻办主任徐闻只是召开了一个记者发布会,分析了一下英日两国在中国侨民受到伤害和西康的银行被劫掠一空的表现

徐闻道:“在过去的十二天里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暹罗发生的不愉快之事,可是暹罗方面不是敷衍了事,就是直接回避,各位十二天啊!,真的是十二天,我方表现出来的诚意已经足够了,但是暹罗方面从来没有想过去解决问题,既然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去保护我们的侨民,和我们的财产安全,那我们只能通过武力来维护了”

接着徐闻又道:“在中国方面受到那么大的损失的同时,英日两国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可是等西康方面真的动武了,这两个国家同时站了出来欺压我们,所以让我不得不怀疑,整件事就是英国人和日本人策划的,此两国素来卑鄙无耻,我号召凡我中华儿女全力抵制英日两国的货物,如果还有人购买英日两国的货物,即视为汉奸,人人得而诛之”徐闻说完一巴掌拍在桌子上,令现场的各国记者吓了一跳,他们能明显感觉到徐闻这个看似柔弱书生身上的愤怒和杀气

徐闻的话很快就通过报纸传遍了中国接着是亚洲,然


状态提示:第两百二十七章 闪击暹罗(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