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喋血北国>第九十六回宰相寇准

且说宰相李沆过世了堂堂大宋国没有宰相怎么能成这时宋真宗就想让参政知事毕士安担任宰相的职务而毕士安却说道:“寇准忠信仪,善于决断大事,臣自知不如他!”

堂堂寇准宋真宗能不知道,他早就知道寇准为人刚直不阿,难以驾驭,如果让寇准为相真宗皇帝恐怕他难当重任!

而毕士安却极力推荐:“寇准为国难能舍生忘死,坚持公道,憎恨邪恶,所以一直以来都不被世人喜欢。现在北方契丹強横,为祸边境,我们需要的正是寇准这样的人!”

真宗皇帝点头称是,于是更任命寇准为宰相。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人。他的父亲叫寇相,在后晋开运年间(公元944年~公元947年)应朝廷征召担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年少时杰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就在寇准上私塾的时候,他就曾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咏华山》,他的私塾老师看后就说寇准今后一定做宰相,只见寇准在这首诗上写道: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

大家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除了“天”之外没有在比此山高的东西了,那“天”代表皇帝,他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是什么?

寇准在十九岁时,便考取进士。

寇准性格正直、诚实。当时宋太祖殿试取人,常常到殿前平台上看着应试者提问,对年纪轻的人,常常不屑一顾。因此,有人让寇准增报年龄,他回答说:“我正准备踏上仕途,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后来寇准被录取,授职大理评事,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令。

他在任知县期间,对属下衙役要求严格,不准他们横行乡里,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严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为了防止属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额外增收,中饱私囊,他令人把县中应当纳税、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项,写在纸上,张贴在城门中,公布于众。老百姓见寇准执法公正,为政清廉,体察民情,爱民如子,都深受感动。凡是应该缴纳赋税者,无不如数按时送交,从不拖延时日。

由于寇准为官期间政绩突出,有利于宋王朝政权的巩固,故受到宋太宗的信赖,连连升迁。当时,恰逢太宗下诏,让百官上书直言进谏,讨论国家大事。有一次,众卿都建议与辽国讲和,而寇准却大胆直言,反对讲和,并据理陈词,力排众议。宋太宗见寇准胆识过人,才干超群,因此对他尤为器重,拜寇准为枢密院直学士。

还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因说话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欲退朝回宫。此时寇准并未因太宗发怒而罢谏,相反,却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让太宗坐下来,继续听他直言陈述,直到太宗同意他的意见,当即决断之后,才肯罢休。你看寇准就是这么轴!这么犟!

寇准这种为国计民生之大事,敢于在威怒之下的皇帝面前,不怕丢官,挽衣强谏的精神,与唐朝名相魏征不相上下。所以,当太宗息怒之后,仔细想来,寇准能如此忠勇直谏,实属难得,对他颇为赞许。

太宗对近臣说道:“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发生大旱灾,宋太宗召请亲信大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旱灾是天命无法改变。寇准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人道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灾的征验,大概是刑法不公正。”太宗十分愤怒,起身回到后宫。隔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问刑法不公是指什么,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皇帝下诏把两府的大臣召来,寇准于是奏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侮弄法令接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财产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脊之刑,仍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就问王沔这是怎么回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为这事严厉责罚了王沔,从而也了解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就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淳化四年(公元993)六月,寇准因与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争辩取胜,张逊怨由心生。他于是便决定报复寇准,张逊思之再三,于是便生出一条毒计!

一日,寇准与温仲舒并马出外郊游,一个疯子突然冲至马前,对着寇准倒头便拜,狂呼“万岁。”张逊唆使关系要好的使判左金吾、右羽林军王宾向太宗告发。太宗召寇准责问,寇准说:“臣和温仲舒二人同行,王宾为何独告发寇准有罪?”他还让温仲舒作证,揭露张逊的阴谋。太宗大怒,将二人一并贬职,寇准贬为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知府。

后来宋太宗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便把寇准召回了京城做了参政知事,赵恒被立为太子之后,寇准又因为冯拯的案子被宋太宗贬到邓州做知州去了!


状态提示:第九十六回宰相寇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