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喋血北国>第二十九回兵败歧沟关

且说太宗皇帝接到赵普的上书,当下手赐给他诏令答复道:朕原来在北方部署军队,只是命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虚张声势,威慑辽国。等山后九州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一处,直达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惯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朕原来的战略决策,各持己见!况且朕继承先王的事业,现在天下刚刚太平,人民苦于边患,朕将以救民于水火之中,并没有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战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在次上表谢道: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马上就到了炎夏季节,见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示皇帝圣谋。我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陛下的谋算,一定可以取胜,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陛下的意志行事,导致失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再有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陛下考虑周道,政策得法,使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年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诚之心!

且说辽幽州守将耶律休哥看宋军如潮水般的攻势,他心里也吃惊不小,这次宋军攻打幽州和上次宋太宗亲自领乔攻打幽州大一样,那次宋军是-路前来,单刀直入,而辽军是多路压敌,这次宋军是三路齐头并进,直奔幽州,耶律休哥感觉到这次压力比上次压力大多了,但是耶律休哥认定只要打败了曹彬、米信的这两股主力宋军,那宋军的中路军和西路军就会不战战自败!他并不急干反击曹彬,白天他坚守幽州城池,夜晩趁宋军疲惫派出轻骑袭击宋的粮道!

在说曹彬占领涿州后,他按照皇帝事先的战略部署,他并不急于向幽州进攻,他们只是坚守涿州城,可是由于宋军的粮道不断受到辽军的袭击,宋军粮草供应出现短缺!

你们想,宋军十余万大军每天在涿州粮草消耗都是-个很大的数字!

由于粮道遭劫,宋军在涿州城的粮草供应越来越来越紧张,这时曹彬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他决定退兵就粮,全军返住雄州!

这可是-个重大错误!太宗皇帝大惊失色:“那有敌人大军在前,自己却率领部队找粮食吃的道理!”他当即下令:不准在后退,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的部队会合,巩固实力,等待与潘美、田重进的两路大军会攻幽州!

曹彬与米信部队会合后,便向涿州而进。那耶律休哥是什么人,他是辽军战神-样的人物,他在那里单等着宋军犯错误哪?他看曹彬居然撤出涿州,天哪这难道是老天开眼了,战机来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当即和副将蒲领以轻骑兵出击,且战且进。宋军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进,在炎热的天气下行进四日,屡被契丹军袭扰,困乏无力,粮草又不继,这时已进入五月份,天气竟与盛夏天-模-样,毒日高悬,万里无云,宋军兵士个个汗流颊背,可是沿途又不见-眼泉井,怎么办?有的士兵找到-个浅水塘或者一个污水坑,他们也都疯抢而去!老天也真给力,天上突降暴雨,宋军都大喊“老天开眼了!”他们正沐浴着雨水,可是萧太后的大军又自驼罗口驰至,曹彬与米信商量道:“契丹萧太后及辽皇帝耶律隆绪已集结辽国全部精锐部队赶到,而我军兵士已疲乏极了,再加上我们粮草已尽,再打下去,必败无疑!”现在摆再宋军面前的问题不是打的问题,问题是如何安全撤退,一个好的将军,就是打了败仗撤退的时候敌人他就不敢追,因为他可以故布疑兵啊!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死时撤退五丈原,司马懿就不敢追,这才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之说!这次曹彬撤退又有些失策了!曹彬命涿州刺史卢斌拥原涿州城中老幼先走,以军队掩护,又自引大军冒雨而退。宋军退时,争先恐后,-片混乱队伍根本不像队伍,耶侓休哥趁机紧追不放!

五月初三日,萧太后与休哥等军在歧沟关(今涿州西南20公里)追到宋军,宋军已穷困至极,只好环粮车而守御。休哥以重兵将其团团包围,同时又以轻骑出宋军侧背以断粮道。当天夜里,曹彬、米信又弃军而走,以数骑遁去,主将已退,宋军如大溃败一般退去!曹彬等收集余众夜渡拒马河,营于易水之南,在河边造饭。休哥又引追兵赶到,宋军望风而逃,互相踩踏、溺死河中者不可胜计,幸亏宋朝有一将领指挥有方将在拒马河上与辽军展开大战,才使辽军追兵才被遏止,谁——二代战神李继隆!李继隆指挥有素,在这次撤退中,他的部队损失最少!

宋军急涉拒马河,惊惶入水的,自相践踏的,死者过半!知幽州府事刘保勋父子与殿中丞孔宜皆溺死在水中!宋军惊慌渡过拒马河后,便直奔高阳而来,沿途丢弃的盔甲堆积如山!耶律休哥向萧太后呈请继续追击,乘胜前进-至打到黄河,然后与宋朝以黄河为界划江而治,萧太后认为以前辽国有几次都打过了黄河,可是在那里他们根本就站不着,所从她见好就收命令全军班师而还!当时宋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回兵败歧沟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