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据的主峰子高地中央,有一个大地堡以及许多小地堡。/p
大地堡周围的小地堡相互照应,可以形成火力交叉,既可以联合进攻,又可以互相救援。/p
不知日军地堡布置情况的官兵贸然突入,他们身上捆满手榴弹,还在匍匐前进状态就被日军发现。/p
等到他们接近日军地堡,还没来得及投弹,另一个地堡里的日军就已经开枪了。/p
子弹嗖嗖的飞射时,突袭小队的战士们根本反应不过来,就被打得满身弹孔,纷纷倒在阵地上。/p
他们的进攻很难,即便有士兵脚心摸到日军的堡垒下,也是老鼠啃乌龟无处下手。/p
据生还的士兵报告,日军的地堡密不透风,没有门,没有窗,只有隐蔽的枪眼,/p
日军从枪眼对外射击,外部的手榴弹却很难扔到日军的堡垒内。/p
如果扔的不好,手榴弹撞在地堡的岩石外墙上,可能还会被弹回来,炸了自己。/p
日军堡垒与堡垒之间相互关联,还有隐蔽的壕沟相通。/p
接近大地堡,他们还曾听到地堡里有日本女人唱歌的声音,大概还有随军营妓。/p
毫无疑问,虞啸卿的尝试宣告失败了,而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些士兵,悲惨的在于他们付出代价几乎毫无意义,只是让一个人认清了现实。/p
往后的日子里,虞啸卿仿佛认命了,任凭手下按照周景给出的方略,攻略山头。/p
匍匐着攀爬山头,步兵掩护,火焰pēn_shè器或者火箭筒,打击地堡。/p
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然后就地修复工事,防止日军反扑。/p
这样一座一座的山头攻略,枯燥乏味,但确实有效。/p
转眼间就过了十多天。/p
时值六月,南方天气炎热,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是战场上死伤士兵的尸体散发出来的味道。/p
除了第两师死伤的士兵之外,还要加上先前七十一军士兵的损失,以至于松山的山顶至山腰,随处可见穿着黄色军服的中国士兵尸体。/p
按理中方应妥善安顿己方死难将士的尸体,但实在是情况不允许。/p
日本守备队的堡垒隐藏在各处,其士兵的枪就像长了眼睛,如果发现有中国士兵试图靠近,就立即开枪射击,几乎枪枪毙命。/p
这样一来,让中国军队没有办法运回伤员或者是同伴的尸体。/p
这些散落在山坡上的尸体,在遇到美军的飞机或者中国军队大炮轰炸的时候,会被炸得粉碎,经常可以看到胳膊、大腿飞上天。/p
怒江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晚上下雨,气温骤降,冷得发抖,白天太阳出来,又热得让人浑身冒汗。/p
因此,阵亡士兵的尸体腐坏非常快,往往两三天后就开腐烂。/p
为了防止战场上发生瘟疫,美国军医晚上在阵地上到处打针,还给士兵药片服用,总算没有发生更大的危险。/p
士兵们在残酷的环境中挣扎——天天在死人堆里打滚,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损伤,让他们几乎脱了形。/p
半个月下来手臂、小腿、身上的皮肤都成了黑色。死去士兵的尸体腐烂的臭气沾染在活着的士兵身上久久不散。/p
周景天天看着前线送下来的伤员,心情是无比的沉重。/p
每天百来人的伤亡,这些日子的伤亡,要比打天门山时的还要多。/p
他只能拿之前的两个师的伤亡来做对比,以安慰自己尽力了。/p
而据孟烦了回忆,他们师的情况算是不错的了。/p
每次攻坚山头,往往只需一两日就能拿下,运气比较好的伤员在战斗结束后,都能够被送下来。/p
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在师属医院救治,还是渡江送到后方救治。/p
而之前,钟斌指挥那两个师进攻松山时,伤亡比例很大,他们能看到的伏尸松山的远征军尸体,大多是那两个师的。/p
那些有幸被抢救下来的伤员,因为数量实在太多,师属野战医院根本无法救治。/p
他们大多数人躺在担架上等待,担架从山脚的公路延伸开,一直曼延了几公里远。/p
可以运送担架过江的船只有限,所以伤兵们只能躺在担架上排队。有的伤兵等不及排到他,就已经死去。/p
当地的老百姓也帮着运送伤兵,许多伤得相对轻一点儿的士兵,都是当地百姓抬着过江的。/p
记得他曾看到第三十九师的师长,在整编军队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来带的那个老团,只剩下两个连的兵,一个大男人忍不住放声大哭,嚎叫着差点哭晕了。/p
战斗打到六月中旬,除了步兵拿下山头,孟烦了指挥的炮兵也立下了大功——日军的第一蓄水池,被几发炮弹打坏了。/p
水道设施的被毁,对日军打击不小。/p
当初日军建造整个松山工事的时候,精密的设计了阵地构造。/p
松山的守军拉孟守备队组成以来,他们又无时无刻不抓紧机会尽力完备工事。/p
他们在阵地上设置了一些掩体,以应对远征军不断加强的火力轰击。/p
加固以后的日军工事,能抵得住野山炮全力轰击。而对于一些重要的设施,日军又特别加强保护。/p
即便被炮弹直接射击,日军不断加固的工事也能够抵挡得住。/p
在众多设施中,供水设施又是最需要保护的。对于长期防守的日军来说,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p
日军守备队在建造供水设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