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这些前来谢恩的朝廷命官便鱼贯而入了。/p
这也是李隆基登基理政之后新出的章程。以前,凡朝廷命官的任用,只要是五品以下,皇帝一般都不会再如今日这般多此一举的命其觐见。/p
由此,可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强势皇帝,已经初露强势峥嵘了。/p
求新求变,中y集权,唐玄宗李隆基不知不觉已经迈上了他的强势之路。/p
此时此刻,大臣们已经退到了大殿的四周,在大殿的正中央,以及大殿之外,一张张的案几开始有序安放。/p
其上,笔墨纸砚更是一应俱全,俨然一场大型的殿试。/p
尚未退朝的官员们,正好派上了用场,临时充当起了考官。/p
进来的谢恩这些七、八品官员们,顿时傻眼了。/p
他们从未听人说过呀!/p
谁能想得到?入朝觐见陛下当面谢恩之时,竟然还要当面廷试。/p
谁都没有准备呀?/p
别说准备了,连个思想准备都没有!/p
有真才实学的也还罢了,那些靠走关系,走门路,求爷爷告奶奶才捞到这顶乌纱帽的,这时可就抓瞎了!/p
这要是暴露了!那可就是欺君之罪呀!/p
之前花了那么多的银子,鸡飞蛋打不说,恐怕还有性命之虞啊!真是要了亲命了!/p
可是,事已至此,就算是想要退出,也来不及了呀!/p
玄宗对丁昊的话很是上心,大唐的天下,那可就等于是他李隆基的天下呀!怎么可能容忍一帮滥竽充数者去祸害?/p
当即便亲自出了一道《安民策》。/p
这一考之下,浑水摸鱼者顿时无所遁形,统统都显露出来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p
这一批官员的人数很是不少,共计差不多有个二百五十人。/p
丁昊也是服了这个崔湜了,真特么是个二百五啊!胡作非为、无所顾忌也就罢了,瞅瞅,整的这个人数?/p
一场临时起意的殿试之后,参考的二百五十人中,竟有八十九人连文法都不通!/p
其中更有几人,竟然连字都不会写!/p
当然啦!出类拔萃者也是有的!只不过,偏偏就是这个出类拔萃者,却是得授官职最为低微者。/p
这场考试的结果足以说明问题了!/p
玄宗李隆基面色铁青。/p
此时再看崔湜,早已没有了往日的从容与淡定,他早已是两股颤颤、浑身抖如筛糠了。/p
见玄宗李隆基那如电般的目光扫了过来,崔湜可真无耻啊!/p
他竟然将自己的两位属下,吏部左右侍郎卢从愿和李朝隐,抛出来顶缸。/p
事到如今,这两人可不愿再替他背锅了。/p
声泪俱下,磕头入捣蒜:“圣上明鉴呐!这全都是崔尚书的主意呀!/p
他贵为宰辅,臣等,哪里能做得了他的主?”/p
“陛下开恩呐!臣等只是奉命行事!实在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呀!……”/p
李隆基此时早已怒火中烧,才懒得听他们辩驳。/p
当即怒气冲冲地袍袖一挥:“为朝廷选拔官吏的大计,尔等竟然也敢……/p
简直岂有此理!/p
来人了!将吏部尚书崔湜与吏部左右侍郎卢从愿、李朝隐,全都打入死牢!”/p
满堂大臣,尽皆静若寒蝉。/p
李隆基的这个处罚,前所未有的严厉,这帮人始料未及之下,全都被吓得呆若木鸡。/p
之后,李隆基面色渐渐缓和了下来。/p
将这次考试词理最佳者鄄城令韦济,当堂拔擢其为醴泉令(由小县令提拔为大县令)。/p
余下的一百多勉强合格者,允许还复旧官。/p
至于那滥竽充数的八十九人,发回原籍永不叙用。/p
至关重要的吏部,一下子空缺了一位尚书,两位侍郎,群龙无首,当然是不行的。/p
李隆基环顾四周,似乎是想要从中找寻出一位吏部尚书的合适人选。/p
只不过,看了半天,似乎觉得都不合适。/p
目光最终还是在丁昊的身上停留了下来。/p
“你这一奏,可真狠呐!一举扳倒了朕的一位尚书,两位侍郎!/p
谋定而后动!不发则已,发则直中要害,一击毙命!/p
稳、准、狠!/p
确实够稳,够准,也够狠啊!/p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啊!前朝的笑柄,如今竟然活生生的就出现在了眼前!/p
发人深省啊!/p
不知道尔等是何感想,朕很是心惊啊!/p
没想到!实在是没想到啊!国朝吏制竟已崩坏若斯!/p
吏制崩坏,后患无穷!”/p
李隆基见丁昊亦是禁若寒蝉,停顿了一下之后,终于将自己的语气缓和了下来。/p
“解铃还须系铃人呐!/p
此事既然因你而发,看来这个善后,也只能交给你了!”/p
李隆基的这番言辞,还真将丁昊惊出了一身冷汗。/p
前半段话,他听的真是胆战心惊。/p
他还以为,李隆基也要迁怒于他呢!/p
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以皇帝这种奇葩的属性,以及那狗脾气!说实在的,丁昊还真不敢打包票,能够次次号准李隆基的脉。/p
见玄宗李隆基正在等待着自己的回答,丁昊误以为是让他推荐担任吏部尚书及吏部侍郎的人选。/p
不敢怠慢。/p
举贤不避亲道:“回禀陛下,兵部侍郎张说,工部侍郎张九龄,吏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