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明末夺天下>第266章 诱敌深入

统帅西南联军的是沐王府,黔国公。/p

明成祖永乐四年,西平侯沐晟以征交趾功,晋封黔国公,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沐晟是沐氏第一位黔国公,但沐氏的兴盛其实始于沐英。/p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明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明初重要将领。/p

年少父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p

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镇守京口,不久升任广武卫指挥使,由此开始了他为朱明王朝征战一生的历史。/p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其复本姓,朱元璋与他由父子变为君臣。洪武十年,以功封西平侯,世袭。/p

十四年九月,副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十六年,傅友德率军班师,沐英留镇云南,也就此开始了沐氏镇守云南二百多年的历史。/p

沐英在云南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在云南病逝,享年四十八岁。“讣闻,上哭之恸,辍朝,遣祭。”/p

当年十月,追封黔宁王,諡昭靖,成为明代唯一个以侯爵而追封王爵的功臣。西平侯也以“亲戚之家”被明太祖列与《皇明祖训》之中。/p

沐英死后,长子沐春继承西平侯爵,镇守云南。沐春材武有父风,屡败叛乱土司。/p

洪武三十年,帝命春总滇、黔、蜀兵攻刀干孟。末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p

沐春死后无子,弟弟沐晟继承西平侯爵,镇守云南。/p

永乐初年,奉命与张辅率军分道进攻交趾。交趾平,张辅晋封英国公,沐晟晋封黔国公,沐氏自此成为世袭公爵。/p

弘治年间,沐晟孙琮死后无嗣,从子沐昆袭爵。英沐昆并非沐晟子孙,朝廷原本准备让他继承西平侯爵,但遭到沐氏及云南地方官反对,称“滇人知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侯之恐为所轻”,孝宗因此命沐昆继承黔国公爵位。/p

沐氏累世镇守云南,滇人“庄事如朝廷。片楮下,土酋具威仪出郭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p

沐氏凭借权势,亦在云南广治田产。/p

据今人王毓铨先生研究,“万历六年云南布政司田土为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三顷五十八亩零,万历七年云南屯田为一万一千一百七一顷五十四亩零,两项合计共二万九千一百三十五顷零。/p

而沐府庄田万历十六年时已侵夺民田八千多顷,加上钦赐一项,总数可能达万顷。十六年以后又有兼井,总额当在万顷以上。/p

如将布政司田土、屯田、沐庄三项合计的四万多顷为云南田上总额,则沐氏庄田所占,实为全省田土总额的三分之一。”/p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记载,“晟父子前后置圃墅田业三百六十区,日食其一,可以周岁。珍寳金贝充牣库藏,几敌天府。后庭曵罗绮者恒数百人,役使阉奴亦可数十百。”沐氏财富可见一斑。/p

此时的黔国公乃是沐天波,他对大明朝是十分忠心的。/p

他是黔宁昭靖王沐英的第十一世孙。/p

崇祯元年(1628年),其父沐启元暴卒,同年十二月甲辰,年仅10岁的沐天波世袭黔国公一爵,担任征南将军。/p

明朝灭亡后,沐天波追随永历朝廷,后随朱由榔入缅,在咒水之难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p

沐天波在攻下湖南南部中部,以及张家界等地区后,以为华夏军不足为惧,当即率领联军继续北上。/p

而那些土司本就是见识不多的人,在发现华夏军连连败退之后,心中也是狂傲不已。/p

在抵达湘中地区之后,沐天波就举行宴会,大赏三军。/p

宴会上,沐天波举起酒杯道:“什么华夏军无敌,这都是借口,朝廷里,陛下肯定被奸臣蒙蔽了。/p

本公带领你们北上,一是响应朝廷,率兵勤王,二是驱逐朝廷里的奸臣!”/p

此时在他们眼里,胜利在望。/p

不少土司喊道:“哈哈哈,国公爷说的不错,你说皇帝陛下瞎折腾什么,只要给点钱给我们,还怕什么华夏军呢!”/p

“就是啊,哈哈哈,你看现在,我们不就击败了华夏军了吗?”/p

沐天波大喜道:“哈哈哈,大家说的对,我们一定要打到南京去,让陛下知道我们的实力!”/p

在大赏三军之后,西南联军就继续北上,攻打岳阳。/p

而在岳阳南边的区域,是大片平原地区。/p

虽然也有丘陵地区,但是,华夏军没有在意,直接就把西南联军往洞庭湖平原地区带,而刘元昭的骑兵部队开始包抄西南联军的后路。/p

岳阳城外,西南联军将岳阳城团团包围。/p

守卫岳阳城的华夏领将看着外面耀武扬威的西南联军,笑道:“你看看这些人,还不知死路一条,现在还在耀武扬威呢。”/p

旁边副将笑道:“将军,要是他们知道了,陛下就不高兴了。”/p

“哈哈哈,是啊,就这样吧。”/p

第二日,沐天波就让人开始攻城。/p

此刻,刘元昭已经率领两万禁卫军赶往湖南,三万骑兵已经杀入湖南,正在截断西南联军的后路。/p

刘元昭这么急是怕沐天波难以攻破岳阳,然后就撤军了,那刘元昭就失去


状态提示:第266章 诱敌深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