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第374章 日本的作用

;

在完成了跟日本和中国大使的两次会面之后,德国并没有停止跟中国的军火贸易。

这自然引发了日本方面更激烈的抗议。

虽然斯特拉瑟的提议在日本海军非常有市场,但终归德国的行为影响到了日本的侵略,所以他们对于德国非常不满。

日本军部有人甚至扬言要打击跟中国做军火生意的航行。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现在还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打算,这恐怕很有可能变为现实。

德国内部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断,许多人认为应当跟日本联合用来遏制英国。

一小部分支持接近中国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反对日本进行侵略。

德国怎么说也是国家,怎么能支持这种侵略的行为呢?

他们也不认为联合中国对德国帮助更大。

不过斯特拉瑟不为所动,他非常清楚日本作为盟友对于德国的帮助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他们除了在太平洋拖住美国以外,对德国并没有任何正面的帮助。

虽然作为轴心国成员,德国和日本也有共同的目标:消灭现有的强国,重建世界秩序,但它们从来也没有制定过什么具体的计划来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从一开始就是徒有其名,除了还有点宣传作用外,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

与虽然有各种矛盾和分歧,但合作良好的同盟国相比,德国和日本的交流合作极其有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德国和日本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对方,造成了双方合作的障碍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开始德国并没有支持日本的行动,仍然出售武器给中国。

德国军事顾问也继续帮助中国对日作战,从而引起日本对德国的强烈抗议。

直到1938年,德国才最终站到了日本一边,不再与中国进行军火贸易并召回了德国的军事顾问。

但让德国不高兴的是,日本并没有因此给予德国在中国日占区的工商业特惠地位。

再加上日本不愿意承担将来可能的对英国和法国作战的义务导致在1938-1939年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成立三国联盟的谈判最终失败。

三国联盟没能成立,德国便与苏联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协定。

这个协定导致当时的日本内阁倒台,使日本大为愤怒,造成日本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一度恶化。

1940年夏天,当德国在欧洲接连战胜法国,日本担心德国吞并这些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直到1940年9月德、意、日缔结公约,德、意两国承认日本在东亚的霸权地位,这才减轻了日本的担忧,但也并非就此完全消除。

尽管成立了轴心国,也缔结了条约,但德国和日本从来没有认真按照条约的规定来履行义务,让自己的政策与盟国的政策达成一致。

而是按照自己的目标各自为战,丝毫不顾盟友的利益,更不把自己的战争计划提前告知盟友。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在此之前,德国没有把这次行动的巴巴罗萨计划告知日本,而日本加入轴心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让德国帮助自己同苏联维持良好关系以便消除来自西伯利亚的威胁,使日本的陆海军可以集中力量南进。

德国的擅自动让日本领导人觉得受了欺骗。

因为德国不把巴巴罗萨计划提前告诉日本,明显就是不信任他们。

所以日本也如法炮制,关于在12月8日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同样没有事先通知德国。

冯.克雷奇默尔是1940年12月到1945年5月的德国驻东京大使馆陆军武官。

二战结束后,他在东京法庭上作证说,德国和日本之间一直缺乏坦诚。

例如德国计划在1941年进攻苏联的事情他事先并不知道,而上峰还指示他,如果日本参谋部问起这事时他要对此辟谣。

同样,日本人对珍珠港的袭击,事先也没有告诉他。

克雷奇默尔表示德国不得不尽量设法应付1941年12日8日日本制造的局面,正如日本不得不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所制造的局面一样。

按照《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规定,柏林和东京两地都各自建立了一个委员会,用于交换军事、经济和一般性的情报。

但是克雷奇默尔说,在东京的委员会建立后不过举行了两次会议。

一次是在1943年,倒台的前夕,另外一次是在1944年。

在这两次会议上,日本人就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向他们的德国和意大利同事作了描述,但仅仅是宣传性的,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同样地,前日本驻德国大使馆的小松武官也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声明,柏林的三国委员会在1941年到1943年初开了两三次会。

在会上德国人都是乐观地叙述了他们的军事形势和军事前途,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开过会了。

小松希望德日双方能够以诚相待,有效地进行合作,但最终没有成功。

不能有效进行合作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有关印度洋的战略,日本在东南亚大获全胜后。

1942年3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告诉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日本应该向印度洋地区深入。

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和马达加斯加岛建立据点,切断英国通往印度,波斯湾和埃及的海路。

这将有利于德国非洲军团的挺进,使两国军队的会师成为可能。

英国人也看到


状态提示:第374章 日本的作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