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安城的雪下的不大,老百姓们都说是西山那边的窑烧的太热,让老天的雪都下的少了。/p
韩啸倒是知道,不光是西山的窑烧起来了的缘故,还有这家家户户烧的煤炉子。/p
将捡来的石煤捣碎,加上泥巴和了,然后用圆筒模子一装,一块蜂窝煤就装好了。等干透了,放炉子里烧,既省事,又节约,比烧柴还便宜。/p
反正这大冬天的,背个竹篓去捡一篓子石煤就能烧半个月。就算是去城外搭的街市上买,那些突厥人用车马驮来的石煤也便宜的很。这些突厥人都是来大唐找活做的,这车马都是自家的,一车石煤卖下来,也能挣不少。/p
据说这法子是在西山的时候,韩啸韩校尉见那些碎的石煤没有用,想到的点子。现在这做铁煤炉子和薄铁热水壶,已经成为西山一带百姓们热门的生意了。/p
而在大兴宫,金殿四周通了铁管,管子里是烧热的水,将整个大殿熏的暖暖的。/p
“你说的新军装,就是你这一套?”/p
看着韩啸站在金殿当中,李渊皱眉问道。/p
这个家伙,从突厥回来后,越来越懒散,平日也不上朝。但凡上朝,肯定是有事情来搅和的。/p
这不,看上了刚刚借来的一百万贯,穿着这一套,来推销军装呢。/p
的确,这一套双排扣大衣加长靴的穿着,看上去的倒是英武无比。但是这家伙开口就要二十贯一套,一万套就要二十万贯,这价格,抢钱呢。/p
“陛下,韩校尉说的有道理。大军凯旋归来,那些授勋的将领要是穿着这样一套整齐的军装,那气势必将更加雄壮。”/p
兵部侍郎上前躬身道。/p
“天气寒冷,又无战事,铁甲实在不便。”/p
李渊知道不能骂人,而眼前这个崔侍郎乃是崔家的人,应该跟韩啸不是一伙的。可是这合起伙来,坑皇帝的钱,哪个皇帝能爽了?/p
“韩啸,这军装虽好,但是耗费太多,我大唐百废俱兴,不能将钱花在这些面子上。”/p
李渊的话说的好像那么回事,但韩啸怎么不知道他的心思?/p
“陛下,这价钱可以谈的。”/p
我跟你谈个……/p
忍住怒气,李渊微微一笑,转首看向许诗琪,“许爱卿啊,要不这件事你们民部和韩校尉去谈?”/p
金殿之上,那些大臣们好险没有笑出声来,看着韩啸吃瘪的模样,心中畅快不已。/p
这二人虽没有婚配,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这层关系,只等着随秦王出征的许敬宗回来,韩家就上门提亲。/p
这让许诗琪和韩啸谈,看你们一家人怎么个谈法。/p
“徐侍郎。”/p
“韩校尉。”/p
“谈谈?”/p
“成交!”/p
什么情况?/p
这就成交,是不是太过儿戏?/p
许诗琪上前躬身道:“启禀陛下,刚才我已经与韩校尉谈妥了,一套军装十五贯,全军换装共八十万套,共计一千二百万贯。三年内交付。先期一万套,在年前交付。”/p
一千二百万贯?这笔钱差不多是大唐全年税收的三分之一了。一个小小的民部侍郎,有这个权柄?/p
“所有钱款分十次,十年结清,利息另附。”/p
十年?那还不错,就算是加上利息,这也不会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情。/p
殿中大臣们都点点头,每年一百多万贯的支出,为军队换装,倒还是可以的。/p
这和西山的锻压盔甲换装不同,那些盔甲最后虽然换算成银钱,但是都没有真的出钱,不然国库搬空也凑不齐一万件。/p
那是因为西山本来就是国家的,铁也好,煤也罢,都是国家所有。当初韩啸借着练兵的由头,很赚了一把,已经算是假公济私了,还想占便宜,那李渊怕要翻脸了。/p
这些军装,是买的羊毛织的,本钱、人工,都是要花费的。所以,要买,得拿真金白银来换。/p
“启奏陛下,臣请在长安城外建制衣厂一间,占地五十亩左右。”/p
五十亩地倒是不大,对比这么大的生意,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算个添头吧。/p
李渊点点头,刚要说话,韩啸又道:“五十亩地,臣会按照市价租借,每年付给租金。”/p
这样?/p
其他大臣们都是一愣,这韩啸什么时候转性了,竟是主动交钱?/p
“不但租金要付,制衣厂每年产出,同样会报备地方,缴纳税收。”/p
“陛下,臣建一座制衣厂,需要招工,那些来厂里做工的百姓起码能保证衣食无忧。”/p
韩啸的话,让李渊不禁点头,韩啸就是这点好,对百姓的事总这么上心。/p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大唐今后这种厂子会更多。怎么收税,收多少合适。还有西山那种砖窑和高炉,他们也挣钱,而且挣的多,是不是也要交税?这些,还请陛下早日拿出一个章程出来。”/p
韩啸的话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p
是啊,长安城现在都有不少作坊,招收了男女工做活。税倒是也交,但都是按铺面交税的。这个该怎么算,之前,似乎没有先例啊……/p
“臣知道这些都是没有先例的,所以诸位大臣才要为陛下分忧。”/p
韩啸朗声道:“还有,以后地方官员考评,这有多少厂子,多少人是做工的。应该也要作为评价之一。因为这出来做工,起码比种田强些,这些人肯定日子会好过的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