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魏太和五年(231年)七月,长安,未央宫。
曹叡高坐于大殿之上,下手站着四个人,正在激烈地进行争论。
豫州刺史王凌环顾众人,拱手进言道:“今马谡率六万兵马进入关中,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众将震恐,莫能与敌,还请陛下速速召回大将军司马懿,先解关中之围,再复陇凉故地。”
延寿亭侯高柔紧随其后拱手道:“王公此言差矣!现在召还大将军,岂不是将陇右五郡拱手相让?我认为应当由曹爽将军总领关中八万兵马,与马谡决战,再令司马师从后策应,若能战而胜之,将之逐出关中,陇右地区必将失而复得。”
中护军,关内候蒋济连连摇头反对:“曹爽虽为故大将军曹真之后,却没有曹真那般卓越的军事才能,断非马谡之对手。况且敌军远来,利在速战,我军当利用关中险要的城池和人多势众的优势与之周旋,据守以待时变。”
颍乡侯、卫尉辛毗拱手道:“蒋公言之有理,老臣附议。”
王凌反驳道:“敢问蒋公,变从何来?”
蒋济轻轻吐出两个字:“东吴!”
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君不见昔日关羽覆灭之事乎?”
辛毗附和道:“蒋公高见,老臣附议!”
闻言,高柔神色一动,闭口不语。
老匹夫,怎么哪都有你?……王凌没好气的瞥了辛毗一眼,继续质疑:“今吴蜀为盟,二帝并尊,共分天下,焉能离间?”
蒋济哈哈一笑:“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王凌冷哼一声:“纵是能够离间吴蜀联盟,那诸葛亮是何等样人!岂会不防东吴?孙权想故技重施,重现偷袭荆州一幕,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辛毗结过话头:“王公,孙权攻蜀无论成与不成,于我大魏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啊。吴蜀一旦开战,我便可调回南线兵力,全力攻打蜀汉。届时区区关中之围,岂不翻手可解!”
“甚至,在魏吴两国夹击之下,灭蜀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王凌沉默了一会,追问道:“公欲何言以说之?”
蒋济微微一笑:“他蜀吴可以二帝并尊,共分天下,我大魏也可以啊。”
“今可差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许孙权以划江而治,共分天下之利。言明灭蜀之后,川、汉二地归吴;陇、凉二地归魏。想来,那孙权应该是会意动的吧……”
“蒋公高见,老臣附议,附议!”辛毗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附议n!
墙头草,应声虫,无耻老贼!嗬~推!……王凌狠狠地瞪了辛毗一眼,扭过头去。
嘴上虽然仍旧不太服气,但心里不得不承认,这个计策……
真特么毒啊!
“……”
曹叡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手下这几位重臣的争论,一言不发,但他心中却思绪万千……
凉州之战惨败后,曹魏对蜀国拥有形胜优势尽失,不得不将西防东攻战略调整为东防西攻,将目标转为收复广袤的凉州地区。该地区位于帝国西北,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关系复杂,善出精兵,盛产好马。
失去这一地区,对曹魏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
但不等曹魏筹备反击,蜀汉的后续攻势就来了。
此刻,曹叡对之前延续了先帝曹丕的“西防东攻”战略决定非常后悔,认为正是这个决定,给了蜀汉东山再起的喘息之机。
而此时再去和强大的蜀军硬碰硬,显然是不智之举。
所以,无论是王凌的撤军提议,还是高柔的决战策略,都是下下策,只有蒋济的“离间计”勉强合意。
其理由有三。
第一,王凌所提出撤兵策略相当于饮鸩止渴,先不说让司马懿撤军回来之后能否将马谡逐出关中,首先这一撤军,就等于拱手送出了陇右地区。之后再想夺回来,可没那么容易。
第二,曹魏君臣对马谡的军事能力产生了严重误判,此时再聚兵出战已成下策。
最初,曹魏君臣都以为只有五万兵马的马谡难以突破陈仓防线,但最后的结果是,马谡轻松突破两道防线,魏国驻守在斜谷及陈仓的两万兵马全军覆没。
这样一来,蜀军携连战连胜之威,兵锋锐不可当,与其正面作战的难度大大增加。
第三,从蜀国节节胜利后孙权按兵不动的反应来看,孙权显然不打算与蜀国一起动手攻魏。
马谡是四月底夺取了凉州的,而现在是七月底,战事经过近三个月的发展,对魏国已是大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一旦发兵北上,魏国不说难以招架,也必然左支右拙,应接不暇。
但整整三个月时间,孙权只陈兵江上,丝毫没有对魏国动手的迹象。
所以,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曹叡环顾四人,目光停留在蒋济身上:“卿之计,甚合朕意,即命太常卿邢贞克日赴吴!”
皇帝发话,四人连忙拱手相赞,大夸“陛下圣明”。
曹叡摆手止住众人,面带忧色询问:“远水不解近渴,关中战局,当派何人临阵?”
蒋济犹豫了下,出列道:“臣保举一人,镇军将军,关内侯郝昭可担此任,阻挡马谡东进。”
闻言,曹叡连连摆手:“不可,不可,郝昭两败于马谡之手,诚不可信。”
“不然!”蒋济据理力争道:“陛下有所不知,郝昭陈仓两败皆事出有因,前次陈仓之败因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