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军队之所以把淮水以北至大河以南的这片区域作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并集结了大部分的军队,来攻略这里,正是因为叛军的主要力量都在这片区域之内。而且,这里平原辽阔,山河表里,正是鏖兵大战的最合适地方。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是大秦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王朝呢!即便已经经过了数年的朝中混乱,但曾经善战的大秦军队还依然存在。只不过,有些可惜。这些军队大多数都驻守在北疆的长城内外,以防备匈奴。还有一部分驻扎在岭南,震慑西南方向的那些蛮族。因此,当天下开始陆续发生叛乱的时候,大秦帝国除了动用少数的精锐军队来参加平叛之外,主要依靠的还是以动员起来的骊山囚徒所组成的军队,所以才显得进展缓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失策。
其实,也曾经有大臣提议过,把驻守北方的长城军团或者是岭南军团都调动回来,全力以赴扑灭叛军。然而,这个提议被迅速否定了。以太傅吉华为首的朝堂重臣们,搬出了祖龙皇帝的遗训,便再也没有人敢自作主张了。
祖龙皇帝的胸襟,不仅仅在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这样的丰功伟绩。与这些功绩相比,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其实在于抵御外族的决心。不管被灭国的六国遗族们对他多么恨之入骨,但只要提起这一点来,所有人也不得不心悦诚服的赞叹几句。
“祖龙之威,死而不灭。匈奴和蛮族人至今退避三舍,不敢轻易跨界一步。中原人免受其荼毒,正是祖龙皇帝留下的福泽所在也!”
然而,辽阔的帝国疆域太大了!内忧外患似乎永远都没有停止的时候。祖龙皇帝还在的时候,可以凭借自己的无上威严盖压四海,震慑八方。等到他忽然驾崩,内部和外部的敌人便都蠢蠢欲动起来。尤其是再加上二世皇帝的昏庸和赵高的荼毒,更是加速了整个天下混乱的过程。而就在这几年以来,北方的匈奴人也重新不安分起来。他们的游骑小队已经开始试探性的出现在长城之外,虽然还没有大部骑兵的出现,但种种迹象也足以表明,得知中原王朝重新出现衰败迹象的匈奴人,已经按耐不住他们铁蹄南下的野心了。
驻守长城的秦军,始终铭记着祖龙皇帝当初亲自所下的命令。他们的使命,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抵御北方的敌人而战。只要没有皇帝的亲自命令,他们将始终驻守在长城之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牢牢挡住北方射来的冷箭。
崇山峻岭之间的叶子青了又黄,黄了又落。皑皑白雪化成涓涓溪流,朔风凛冽,一次次吹来北方的杀伐气息。一代人逐渐衰老死去,又一代人重新披上戎装……不管身后的天下大势如何变化,他们始终站在这绵延万里的城墙上,忠诚的守护着身后的土地。
祖龙皇帝死去后,他们没有再得到任何命令。现在,二世皇帝也死了。他们仍然没有得到命令。站在长城高处的白发将军,曾经数次遥望身后的山河,烽烟四起,乱象横生……他们好像已经被人遗忘。只能一次次的擦亮手中的刀锋,继续履行自己的戍卫职责。
而驻守在大秦帝国西南边陲方向的另外一支精锐军队,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只要没有得到皇帝的亲自命令,便只能继续防守,而不能后退半步。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大秦王朝的新王什么时候会借助于他们的力量。
而事实上,即便是没有这些精锐军队的帮助,如果只从军事方面来说的话,大秦王朝的深厚底蕴也并没有被消耗殆尽。他们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的一支包括大量囚徒在内的军队,竟然很快就逼迫的叛军节节败退,以至于现在形成了一个四面包围的局面。这是当初任何人也没有料想到的。
如果现在可以重新选择的话,相信许许多多参加叛乱的人肯定会放下刀剑,重新去过回他们穷苦而平淡的生活。荣华富贵不是普通人所能争取来的,即便是死上一百回,有些人到头来也是贱命一条罢了!但很可惜,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回头了。
几个叛军大首领的相继惨死,让这些叛乱者不得不相信,想要强行抗争好像已经越来越没有希望了。现在虽然还没有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地步,但却也已经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秦军再次展开大规模围剿战争的话,恐怕凶多吉少,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存有这样心思的人并不在少数。就连一些叛军首领,也免不了忧心忡忡起来。难得的秋日午后阳光里,正在喝闷酒的刘老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
刘老三当然只是一个混名,是按照家中排行所叫的。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大名,叫作刘季。这位相比起来年纪最大的叛军首领,在军中还并算不上多么出类拔萃。按理来说,他家有恒产,不愁吃穿。与那些饥寒交迫的叛乱者大大不同,又怎么会加入到叛军队伍中来呢?
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这是他内心深处埋藏最深的一个秘密。或者说是一个自认为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就在那一年同样的一个深秋时分。刚刚当上亭长不久的刘老三,以微末小吏的身份,站在江边维持秩序。许许多多的大小官吏,以及无数的军民人等,都恭恭敬敬的肃立在江水两岸,所有人都以无比虔诚的态度,目送祖龙皇帝的大队楼船从江面上缓缓驰过。
铁灰色的苍穹之下,金甲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剑戟的光芒令飞鸟远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