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开元风流>223、返回长安

王维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初秋时节了。

原本世家圈子里有关王维的话题,也渐渐沉寂下来,毕竟这也是一个新人辈出的时代,王维长久不在长安,时常见不到他那清新隽永的诗歌,与后世明星一样,长久没有曝光度,自然就会从公众视野中渐渐淡出。

王维现在已经没必要用诗歌来炒作自己了,须迎合权贵写诗,写诗对他来说完全是一种爱好了,这样一来,他写出来的诗,倒是更有味道了。

就像他在旅途中聊时,在小妹的撺掇下,便写了一首《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像这样的闺怨诗,似王绯这种颇具文艺细胞的少女,自然是最喜欢了,那种婉转、哀愁,仿佛写到了女孩们的内心深处。[

然后王维还运用晋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了一首《桃源行》,也算是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他自我感觉还算不错。

比较巧合的是,历史上的“诗佛”王维,也曾在他这个年纪左右写出一首《桃源行》,后世的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

清代王士禛:“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翁方纲:“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

沈德潜评此诗:“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

语言学家刘征评此诗:“《桃源行》一诗是《桃花源记》的精简版,相比之下,它更有旋律美,更具艺术特色。把一篇的美景浓缩成七言古诗,这一点看实属不易。虽然是作者的早年之作,但更具活力,朝气勃勃的。更佩服的是其想象力,写成如此的诗实在是佳作。不得不叹,《桃花源记》很好,《桃源行》更好一些,但此诗在唐朝也是低一点于其他高作的。”

王维以前虽然喜欢唐时的诗歌,但大都却是非常有名、脍炙人口的那种,“自己”写的这篇《桃源行》,他是并不知情的,看来他已经达到了抄袭的最高境界,在不知不觉中,“还原”出了自己写的诗。

这次王维返回长安,不仅带了弟弟妹妹,倒是还带了不少仆人,毕竟他现在已经有了官身,而整合完河东王氏之后,他的身家更是丰富起来,在长安购置地产,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本来陆象先之子陆玉明想与王维一同来这长安的,奈何却因为一件事而生了芥蒂,即他极力撮合自家妹妹与王维,可惜王维却婉拒了,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婚约。

陆玉明当然劝王维悔婚,而王维自然不可能做这种事,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表妹崔璎珞的地位,可是独一二的。

陆玉明在为这件事而感到辜负自家妹妹的期待时,又莫名其妙地感觉轻松,毕竟妹妹又可以多在他身边待一段时间了。

所以陆玉明虽然对王维产生了芥蒂,可这芥蒂却是非常小的,他心中还挺佩服王维确实是个注重承诺的男人。与这样的人结交,陆玉明还是颇为自豪的。

而陆玉明的妹妹陆玉珏在知道王维的态度后,倒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她本来就并不喜欢王维,心里最依恋的,还是自家兄长,能够待在兄长身边,那自然是最好的。

王维一行人来到长安之时,韦陟、崔宗之等好友早就知道消息,前来迎接,其中还有好些诗人。

显然如今王维的地位,使得他们觉得,结交王维这种前途远大的进士,那是一件有益害的事情。[

王绯、王缙兄妹俩看到自家兄长在这长安,居然这么受欢迎,在惊讶的同时,自然也为兄长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公孙佳人看到王维在长安都有这么大的能量,来迎接长安的车马,几乎都要堵住城门,她在暗暗咋舌的同时,也终于明白了,为何当时在她面前报出自己的名字,而她却没什么反应时,对方那抓狂的举动了。

王维花了三天时间,才安顿好自己带来的人,新买的宅院在长乐坊,与韦陟的家相距不远,这是一个典型的有权有势的人所住的地方,每日都显得十分热闹,毕竟总有不少人来拜访权贵,走权贵的门路。

王维能买到折出房产,韦陟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他对王维的态度,也是一点没变,似乎一点都不在意王维身上那河东王氏家主的光环,而像崔颢、卢象两人,在与王维相处时,那真的是


状态提示:223、返回长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