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当夜在府里等了一晚上他便宜老爹,都没见着人,派人出去找,也找不到。
他这才猛然发现,他好像还不知道自己便宜老爹住哪里。
按理说他便宜老爹也在南京做生意,应该不难找啊,可仆人满世界打听了一圈,都没有这号人物。
好生诡异。
等他下次回来,陆林一定要问清楚。
……
朱棣回了宫,又提点了一番张辅跟张心儿,心中一颗石头也算落地了。
虽然张心儿不是他心悦的儿媳妇,但一想起陆林跟太孙……他也不敢在挑剔了。
过了几日,礼部尚书将杨渤从安南国五百里加急送回来的奏报呈了上来。
朱棣看过奏报,又递给了朱能。
半晌之后,才道。
“这事你以为如何?”
朱能合上奏报,道:“既然杨侍郎已经调查清楚,证明安南国胡氏所言属实,并无虚构,想来确有此事。”
礼部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吏部副尚书,礼部尚书的左膀右臂。
一部有一尚书,二侍郎,一般不出意外,将来礼部尚书荣休之后,都是左右侍郎顶上。
如今看礼部尚书的作为,想必是有心栽培杨渤,让他做将来的礼部尚书。
因此杨渤只要不傻,都绝不会弄虚作假,包庇安南国胡氏。
毕竟安南国胡氏能给他的,远没有礼部尚书跟大明朝廷能给他的多,孰轻孰重,他应该分得清。
为官者,弯弯绕绕很多,朱棣心里明镜似的。
但能得礼部尚书举荐的人,想来也有点风骨,朱棣对这个杨渤的信任也就多了几分。
想来是陆林多虑了,虽然他很聪明,但毕竟涉及朝廷,他又不曾为官,对这些事情多少还是有点纸上谈兵。
将来若想入仕为官,还需好好打磨打磨。
这次,朱棣选择相信杨渤,于是便跟礼部尚书道。
“既然此事已调查清楚,那礼部便着手落实册封事宜,让杨渤册封完胡氏,再行回国吧。”
礼部尚书顿时拱手道:“臣遵旨。”
他还是很高兴的,杨渤第一次代表朝廷出使,事情就办得如此漂亮,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栽培。
有了这次出使的事情做基石,以后自己带着他在陛下跟前露脸,也容易多了。
离开皇宫之后,礼部尚书就按照大明章程,置办妥当了安南国胡氏的册封礼,圣旨等一应所需物品,不出三日就到了杨渤手上。
杨渤办事也相当干净利索,圣旨一到,当日便在安南国举行了册封礼,正式册封胡氏为安南国王。
胡氏,成了名正言顺的安南国王。
杨渤在安南国想来也受了胡氏的盛情款待,册封礼后整整三日,才出发返回南京。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宫复命。
朱棣也按照惯例赏赐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头衔,虽然是空衔,但有了这个空衔,原本并足而立的左右侍郎,就有了高低之分。
他在礼部的地位,也成了除了吏部上述之外,最高之人。
这原本都是高兴的,但是杨渤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说陆县子曾对外宣称安南国胡氏撒谎,陈氏没有绝后,胡氏也并非是百姓拥戴的,而是胡氏谋朝篡位。
这本来说的是胡氏,也跟杨渤没关系,问题就出在杨渤的奏报上明明说胡氏是正统继承的。
如此,分明就是在打他的脸。
一个正五品的没有任何官职的县子,敢让他一个正三品的朝廷大臣难堪。
找死!
杨渤以前虽然也是正三品的大臣,但因为头上有礼部尚书的光环在,他根本没有什么露脸的机会。
如今他借着出使安南国得了陛下赏识,也算是前途无量了,难免开始有些目中无人。
居然亲自上门找陆林讨要说法。
陆林还是第一次听说杨渤这号人物,更别说交情了。
他这骤然上门,倒是让陆林很是意外。
本来不想接待他的,但是转念一想,罢了,好歹是正三品的大臣,总不能太不给人家面子了。
他便宜老爹还在南京做生意呢,没必要得罪的人,就少得罪吧。
勉为其难的请了进来,让人随便给他倒了杯茶。
这个杨大人,可谓是架子十足啊,一进门也不说话,径直坐了下来,慢条斯理的喝了一盏茶。
俨然要给陆林一个下马威,想看看他对着自己高深莫测的做派,露出诚惶诚恐的表情。
陆林淡然一笑,呵呵,他想得真多。
半晌之后,见陆林毫不表情,也不说话,就这么坐着,也不说话,也不喝茶,丝毫不见焦急尴尬。
杨渤自己率先端不住了,清了清嗓子,道:“陆县子,久仰大名啊。”
哟,开口了?
还以为你是哑巴呢。
陆林鄙夷一笑,朝他的方向拱了拱手,算是回应了,极其敷衍。
“杨大人,倒是从未听闻。”
“你……”杨渤没想到遇到个硬茬,第一句就敢如此顶撞他。
但他很快调整好情绪,恢复他慢条斯理的文人做派,一副不跟粗鄙之人计较的表情。
“听闻陆县子是从长沙山野荒郊来的,长沙民风淳朴,果然把陆县子将养得极好,虽贵为县子,却平易近人,不讲半点虚礼,属是难得啊。”
哟。
骂我乡野村夫,不懂礼数呢。
有点意思啊。
陆林属实被他整笑了。
“杨大人真是谬赞了,长沙偏僻之地,穷山恶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