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开局错把永乐皇帝当亲爹>第298章 一切都结束了

姚广孝最后的愿望,是希望皇上放了溥洽。

但朱棣显然不想放,建文可是他此生的心结,一日找不到建文,他就一日不得安宁。

不过面对挚友最后的请求,他也不忍心拒绝。

于是想了个折中的法子。

不放溥洽,但是能让他活着,而且不会让他受苦。

他就好好的在锦衣卫大牢里待着,要么妥协,说出建文的下落,要么就等,等其他人找到建文。

对此,姚广孝也没有在争取什么。

能留他一命,不让他在锦衣卫大牢受苦,已经算是尽力了。

毕竟自古进了锦衣卫的,就没有几个能活着走过来的。

“陛下,我有点累了。”

这是最后的告别,老和尚想走得体面一点,不需要哭哭啼啼,不需要敲锣打鼓。

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走,挺好的。

朱棣知道他的想法,虽然想陪着他,但确实也受不了生离死别之苦,于是只能起身。

“那咱们这一路,就走到这吧,你……慢行。”

朱棣站起来,手在他的肩膀上用力按了一下,算是最后的诀别。

说罢,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裳跟思绪,转身离开,一路走出鸡鸣寺,都没有回头。

前路漫漫,其修远兮。

你且先行一步。

陆林跟在后面,也一言不发。

这一路走来,似乎没过去多久,但却送走了很多人。

换成谁,心里都不好受吧。

只是他是帝王,所以那些悲欢离合,都要藏在心底。

把他送回皇宫,陆林自己回了陆府。

第二日子一早,姚广孝离世的消息,就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按照姚广孝自己的交代,朝廷并没有给他大操大办,只是以普通人的礼仪,给他下葬。

而且他说了,他想回北平,他已经在那里给自己选好了一块风水宝地。

所以皇帝也遂了他的意,让人把他的尸首运回北平。

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朱棣的第一得力助手,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

纵观他这一生,付出了很多。

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

从建文,到方孝儒,在到那些数以万计的靖难遗孤,似乎每个里面,都有他加的的一把火。

所以他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好,名利富贵并没有让他的良心好受一些。

所以到最后,他请朱棣放了溥洽,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自己的心灵。

他们本是无辜的,只是生活所迫,逼得他们不得不做出那样的决定,若是可以,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呢。

可无论如何,对于他而言,一切都已结束。

人死灯灭,再也不需要煎熬了。

运送灵柩的队伍凌晨静悄悄的出了城,没有人知道,这位运筹帷幄,纵横一生的阴谋家,就这么安安静静的离开了南京。

他进南京的时候,骑着高头大马,意气风发,一步一步走向那胜利的果实。

如今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他一手打拼下来的地方。

他什么都不需要了,只需要一份安宁。

陆林站在城楼之上,默默的为他践行。

没有多少深交,但并不妨碍这位阴谋家的伟大。

“你也来了?”

身后是杨士奇的声音。

他被放出来了,如今汉王赵王失败,被迫就藩,太子重新监国,朝廷再一次回到了太子党的手里。

而且这次胜利,是前所未有的。

他们不仅重返政治舞台,还把两个钉子户,赶出了南京。

可以说,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听说他临走前,你也在?”

陆林点点头:“对。”

说完忍不住看了杨士奇一眼,靖难的功臣,走的走,死的死,如今朝廷里,似乎已经没有当年的旧人了。

难怪皇上会这么难过,他难过的不是这些人都离自己而去了,而是那些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物是人非。

“他说了什么?”

“也没说什么,跟皇上叙叙旧。”

“另外,求皇上放了溥洽。”

杨士奇似乎有些惊讶,但很快又释然了,大概是猜到姚广孝这么做的目的。

求一个解脱,一个心安。

他直接或间接害死的人太多,其中很多是被无辜牵连的,他们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

哪怕都不是他本意,但他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为他而死,照样心中难安。

“那陛下怎么说的?”

“不放,但不杀。”

杨士奇点头,这才像陛下的作风。

若陛下放了溥洽,才真的叫人担心。

始终放不下建文,就算勉强放了,心中还是会不安稳,到时候可能闹出更大的动静。

“过些时日就要迁都了,皇上让我来劝劝你。”

陆林笑了笑,没回答,而是说了另外一件事。

“老和尚临死前,给我卜了一挂,他说,他观不透我的前程命运。”

杨士奇有些奇怪的看着他,好像不明白他说这话什么意思。

“我也观不透。”

陆林又补充了一句。

杨士奇只当他是对未来感觉到迷茫,怕自己落不到好下场,于是安慰他。

“你不用顾忌,皇上如此宠信你,自是不会让你有事的。”

“如今汉王赵王也已经就藩,你又是太子的女婿,未来只会前途无量,断不会有


状态提示:第298章 一切都结束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