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的北方,华军和海抗军有两条进攻路线。由于缅甸的地形限制,实际上这两条进攻线路,两处战场几乎是独立存在。
由于海抗军的存在,缅甸局势和历史上大不相同。根据盟军的作战计划:
战役的第一步:西线战场,也就是密支那方向,海抗军和华军需要向南推进一百多公里。而东线战场,华军需要向南推进三百公里左右。
达到这一步。两支大军才能汇合。
战役的第二阶段:在缅甸北部汇合的大军从中路由北向南直杀仰光。
而海抗军主力,将会在北方的两军汇合后,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从而形成对缅甸日军南北夹击的局面。
本来在作战计划中,英军应当承担从印度方向向缅甸方向进攻,压缩日军控制区的任务,但是想叫英军出兵实在是可能性极小。李广几乎不对此报希望。
八月十五日,和日军偷袭巴拿马运河同一天,华军反攻缅甸的战役进入第一阶段。
由于华军在缅甸的东北方向,东线大军的前锋位置远远落后于西线大军。故此,在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部副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催促之下,东线华军率先打响缅甸反攻战役--十数万华军强渡怒江,迈出反攻的第一步。
和历史上的缅甸反击战完全不同。参战的华军除了蒋委员长的几个嫡系部队,还有几支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有一个共同点,和海抗军颇有一些关系。
第一支,滇军。
海抗军和云南军阀龙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往来。但是,四二年蒋委员长给海抗军第三纵队司令苏青送了四万多云南保安团,其中一万多素质较好的,被海抗军吸纳。
实际上,海抗军,尤其是陆军。有一成的士兵都来自滇军。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总是有几分香火情。
第二支,川军。
海唐国移民最大比例来自云贵川,川人在海抗军中的比例自然不低。
第三支。西北军。这支部队的军长刘如明,正是海抗军战略空军大队长刘国邦上校的老爹。关系自然深厚。
第四支,豫军。这支部队和海抗军关系最深,旅长徐战。自从三七年就和李广熟识。可以说,这支部队完全是依靠海抗军才得以生存的。而海抗军中的众多中下层军官都曾经在徐战的部队中轮战过,关系自然不浅。不过徐战虽然是旅长,兵力却是一点点都不少。足足一万六千。
蒋委员长真是好算计,担心在缅甸反攻中海抗军不肯尽力,竟然把和海抗军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只杂牌军送到了缅甸战场上。其实海抗军还有一支关系不错的部队,那就是广西的桂军。不过桂军稍稍的自成体系,蒋委员长不是那么容易指派的。这些部队怕是在委员长眼中属于比较碍眼的类型。
李广怀疑,这些部队即便是打完了缅甸战役,能不能回到老巢,都是个问题。尤其是滇军,要知道蒋委员长可是对云南王龙云很腻味的,早想把云南完全抓在手中。
随着前线消息不断传来,华军的一个弊端显现--大部分华军都不懂得什么步炮协同,空地协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不知道何时该呼叫炮火支援,也不知道该何时呼叫战机的空中支援。在他们的军事概念中,火炮和空中支援都是战前的火力准备,战斗过程中,这些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
李广感慨,华军打了这么多年仗,竟然战术上没有什么提高。其实这也不能怪华军,国穷民穷,部队能吃饱饭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一件事情了,几乎所有的华军都没有机会演习步炮协同,至于空地协同就更不要想了。这种战术演习,连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都没有机会的。演习是要花钱的,中国缺钱,这就是根本原因。
别的部队可以不管,但是徐战的部队却不能不管。海抗军陆军中指挥层出身的地域性比较强。目前,团级和营级军官中,广西军官占了一大半,而营级和连级军官中,河南和湖北的军官比例更高,这些军官大多来自徐战的部队,或者曾经在徐战的部队参战,甚至他们的父兄还在徐战的军中。海抗军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这样的地域性军官来源。
在和徐战磋商之后,苏青派出一千名官兵,就地拆散全部打入徐战部队。徐战的独立旅从上到下所有的副职全部由海抗军军官担任,虽不可能立刻战斗力达到海抗军的水平,但是却能保证徐战独立旅步炮协同和空地协同能力大大的提升一个层次。
对于徐战的部队,海抗军这种行为并无不妥,毕竟两军关系和渊源非常。而且徐战也早有心转投李广,对于部队被海抗军收编,是抱着期望的态度的。而且,在蒋委员长心目中,徐战的独立旅就是海唐国在国内培植的一股独立力量,再加上,徐战部地处中原要冲,而且和桂系关系不错。委员长因此非常忌讳,早想把徐战打发到国外了。
但是,对于其他杂牌部队,海抗军就不能如此伸手了,被人误会想吞并军队可有麻烦的,而且委员长虽然对这些杂牌部队有意见,但是海抗军要是吞并,委员长心情肯定是不会舒畅的。在目前的情势下,海唐国移民,少不了委员长的协助,关系还是要维持的。
后来,西北军军头刘如明倒是要了一百多海抗军通讯官兵。老军头算盘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