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海上长城>第十八章 西班牙和德国
利益倾斜。故此拉莫对于李广的这个要求非常的尽心。更何况李广对于这款炮的用途只是装在潜艇上做甲板炮,不需要行走机构。战场上一门大炮的损毁,往往不是炮管被炸,大多是机构损毁。总之这样的要求给了拉莫极大的cao作空间。

阿丽亚娜号在西班牙港口停留了四天,拉莫就大功告成,五门88高炮被拉莫当成废品卖给了李广。本来一门88炮的价格大约是六万美金,但是五门废炮拉莫仅仅要了五万美金的费用。

不过炮弹拉莫却无法便宜,李广深知拉莫已经尽到了最大所能,购买了穿甲弹榴弹和高炮弹近两千颗,价值五万美金。炮弹真的是足够贵了,一颗高炮弹价值三十多美金,一颗榴弹价格也在近二十美金,一颗穿甲弹更是高达四十多美金。

李广经过这次军火购买,真正的认识到了中国为什么军力不如i本。国家太穷了,大炮和炮弹根本装备不起。作为现阶段的中国领导人,如果有一百万美金,毫无疑问的会选择装备一个师的轻装备,而不会选择购置不到二十门先进的88高炮。而仅仅凭借轻装备或许能抵抗i军的进攻,想打败对手是难上加难,而这正是华军的困境。

想到此处,李广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从海军着手是不是一条xing价比极不合适的道路呢?或者说是一条毫无希望的路?

带着这个疑惑,李广辞别了拉莫两天后抵达了德国汉堡,这里是他销售钨矿砂的目的地。

海军方面提供了德国方面的联系人,而钨矿砂这种紧俏物资在这里根本不愁销售。早在李广从乌拉圭出发就计划了到德国一趟,他需要在这里考察和购买柴油机。

这个时代,德国的船用柴油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质量丝毫不比美国的差,而价格却比美国的同类产品低。

李广到这个时代的时间还是太短,这次考察柴油机再次给李广了一个极大的启发。直到这个时候,李广才发现这年代的柴油机是如此的巨大。一台一千匹马力的船用柴油机竟然长达六米,高近两米,重量达到十五吨。而噪音更是大的惊人。

经过仔细观察,李广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个时候的柴油机别说涡轮加压了,德国柴油机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直列供油系统,连最基本的pt供油系统都没有。

李广对于电池行业只是粗通,但是他可是在家中的农机厂工作,柴油机可是没有少接触。他虽然不能设计柴油机,但是他对于柴油机的各个部分还是很熟悉的。所谓pt系统,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高压供油系统。这是五十年代,美国康明斯公司发明的。这个系统实际上结构原理甚至制造都很简单,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完成。而这个系统的优点就是在同等大小的燃烧室中大幅度提高功率。直列供油系统压力只能达到十几pa。而且对于燃油的充分燃烧更是直列供油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李广对于这个发现几乎是欢欣鼓舞,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可不是那种可乐瓶子和圆珠笔所能比拟的,这几乎能推动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船用柴油机的体型巨大,而车用柴油机现在也是体型巨大。虽然同标称功率的车用柴油机体积只是船用的几分之一,但是对比后世已经是非常巨大了。(注:车用发动机的设计和船用以及发电机用的设计不同,车用发动机都有一个暂载率,也就是说并不能长时间以最高功率运行。)

李广立刻动起了脑子,这种技术绝对不能轻易的销售出去,毫不夸张的说这种技术甚至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甚至左右历史的进程。

比如德国强大的机械生产能力,如果获得了这种技术,那么二战中德国本来就强大无匹的装甲军团很可能强大到一种恐怖的地步。后世评论德国的失败原因,总是提及一个原因--苏联人用数量战胜了德国的质量。而这种战胜只是在技术水平差不太远的地步,如果技术水平差一个数量级,那么质量压倒数量将会成为可能。

打个比方,如果德国有小体积的一千匹马力的坦克用发动机,那么德国的虎豹坦克将不会受制于动力,将会不仅有着强大火力,而且还能加厚装甲,苏联引以为自豪的t34甚至kv重型坦克就成了活靶子。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李广实际上一直并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他知道的东西不少,但是太先进的根本在现有条件下转化为生产力。而李广曾经绞尽脑汁的思考自己最适合开发的产品,当时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坦克。原因在于他在农机厂的时候对于履带驱动机构和悬挂机构很熟悉,如果叫他设计一款坦克底盘的话应该还是相当有些把握的。

但是那种底盘方案用到轻型坦克上应该说肯定好用,但是一旦用到中型和重型坦克上就不一定好用了。而且李广所熟悉的履带单流驱动系统,虽然是后世经过很多创新进步的完善系统,但是毕竟那是民用,用到军事上是否有问题还得打个问号。

即使这个系统完全没有问题,比起柴油机这种划时代的的创新,价值仍然不在一个级别。

对于潜艇,李广手中的图纸上美国人设计的是两台一千匹柴油机驱动和电机双机同轴双驱动。而李广对于其速度极为不满,他希望能购买到大约两千匹马力的柴油机。而电动机的功率在李广有着电池这个高技术产品在手,肯定是要加以提高的(电机技术倒是德国美国区别不大。)。使得


状态提示:第十八章 西班牙和德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