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城一破,辽军在大宋的锐气之下,无可阻挡,不得不继续后撤向良乡。
但良乡之城池低矮,近些年来,辽国的君臣们也从未想象过,宋人有朝一日会攻到这里。
得见今日之情形,辽国将帅如萧国舅,也没有指望良乡能组织迫切收复河山的宋人们。
只好把最后的决战场,放在了玉河、宛平、折津此三处重镇,也是辽国南京折津府最后的屏障之上。
若是折津府被迫,那到中京大定府的路线,将是一马平川。
中京的辽国朝臣们,于此情形下,再也不能保持淡定。
在分析局势后,派出了更多守卫中京的宫帐军前去折津府支援。同时,不论战斗力如何,还征召了更多的部族军去往折津一带,乡丁们亦是源源不断的涌去。
不出意外的,大定府周边之驻军少了很多,但张俭性格谨慎,为了防止大宋的海师效仿漷阴之战,由海上登陆辽地,特意没有减少来州和锦州的驻防。
事实证明,张俭的决策是正确的。
七月初六,宋军顺利拿下良乡,分兵而围绕宛平,玉河,折津这三处辽占重镇,与辽国的近十五万兵马遥遥相对时。
于来州的一处小渔村处,一行近二十艘的大型运输海船,正趁着夜色悄悄靠岸。
为首的青年,一身劲装,月光照应在他的脸上,徒增了几分朦胧之感。
旁侧站立着一名小将,和青年将领说道了几句什么,在得之应允后,火速指挥着将士们牵着马匹下船。
而于岸边,几十个商贾模样打败的人员,正拿着火把来回摆动。
青年乃是此番得寇准密令,于德州回合了由应天府支援而来的五千禁卫军和五百名火药军,后至登州海师基地的李贤。
之所以向寇准自荐,是因为在辽地之内,李贤也有自己的力量,这些暗地里可以利用的势力,自是这些年来,于辽地形成的海贸商贾势力。
即便早早退去了海运使之职,但为海商约束的海联会之中,李贤仍为荣誉会长。
对在辽地从事贸易的宋人海商,没有比他更熟悉。且只要应允这些商贾,在打败辽国,于此地给他们一些开放性的经贸利益后,这些视利如命的商贾们将之自身的身家性命压上也愿意。
在和辽地的斥候和可信赖的商贾确信联系后,此番突袭之战就拉开了序幕。
寇准给出的时间也是非常紧迫。
粮草、马匹,诸如此类的搬运,就花费了数日的功夫。
而于海道途中,为了防止被辽军的船只侦查到。宋军的海船只得缓慢行进,勘探船一遇到辽军,即火速发出消息,调转船向。
这么来来回回,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顺利的到达来州口岸。
奇袭,重在一个“奇”字,这里所要的最终结果,当然不是凭着运送而来的五千兵卒,攻下辽国中京,而是要给辽国君臣一个惊讶,并证明一件事——只要大宋想,就可以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陆上、海上,都可以顺利抵达辽地。
这也是李贤和寇准在最后反复商议,定下来的最终战略目标。
总结下他今次的任务,那就是活着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到上京城外转上一圈,最好再烧上三两个军营,然后火速撤离海上。
此行的凶险和机遇并存,也幸得在来州的海岸之畔,就有了这群人的接应,才不至于潜伏被发现。
“路线都选好了?”
刚一踏上辽地,李贤即叫来此次行动的商贾首领和潜伏的斥候首领,问询起了情况。
火把下,站立笔直的斥候首领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地图,当着李贤的面就说道了起来。
“禀告将军,在行商的掩护下,我等花费数日的时间,已经摸清了中京周边之地的辽军布放情况。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辽军防守的重点区域,我军可从此地出发,依照山峦的掩护,直达大定府。”
把路线仔细的看了一遍,又问了在此地经商的宋人商贾,李贤便同意了这个路线选择,然后又表扬了两伙人。
后又花费了大半夜的时间,直到第二日的凌晨时分,才将所有的物资马匹,由海船上运送下来。
等至白日,给每个战马带上了口罩,一行人于一处浓密的山林进行休息,打算夜间再行行进。
此后的数日内,大宋的五千多名将士走走停停,中间还险之又险的遇到了几处辽人巡视队伍,好在都有惊无险的潜伏了过去。
七月十五日,一场小雨从天幕降落。
李贤亲率的大军,也终于是进入了大定府的两百里范围之内。
可能是新君刚于七月初登基的原因,整个大定府的戒备都非常的严格,每隔数里,都可以看到一处辽**队的关卡。
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否则好不容易到此的宋军,会被反向包围。最终不是战死,就是俘虏。
而能走到这里,在李贤看来,都是上天在帮助大宋。可看四周,利州和龙山,外有最前方的和众,都有辽国重兵把守,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到三方合围之中。
在一处隐蔽的山沟里,谋划之后,李贤决定,将五千多的骑兵,分成五路,于今夜袭击临近的五处辽军粮草要地。每路都配的有火药军协同作战,骑兵用之以掩护。
事成之后,约定在尖山回合,然后返回来州。
七月十五日的午夜钟声刚刚敲响,辽国中京的南部重镇,榆州范围内,五处粮草重地一夜之间突然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