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晚明之我若为皇>第60章 顾小佳和辛一博

崇祯七年七月末,山陕总督孙传庭利用得胜堡地势设伏,以宣府、大同两镇边军配合左右夹击后金军,以一千战损毙敌两千八,俘虏后金军梅勒额真一名、甲喇额真三名,俘获后金士兵两百二十余人、优良战马一千一百七十多匹,后金军由得胜堡仓皇退却。

数日后朝廷收到山西捷报,礼部尚书范景文喜不自禁为孙传庭表功,言之曰:‘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先前朝中官员皆对孙传庭颇有微词,一来孙传庭名不见经传履历不行,越级提拔不被朝中官员信服,二来大肆对乡绅下手暴力清田也招惹了不少是非,可得胜堡大捷后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

唯有崇祯皇帝最是淡定,心说一千战损毙敌两千八,算个毛线的大捷。

不过崇祯皇帝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七八年前的宁锦大捷被朝廷到处宣扬,其实也不过杀死后金精锐两三千人,还是在出动了数万大军的情况下,甚至明军的伤亡还在其上。

如今能以千人的伤亡毙敌三倍于此的后金军,确实也算得上大捷了。

说白了,就是长久的龟缩战术让朝廷对大捷的宽容度无限放大,只要无过便是有功,只要将后金军击退便是大功,倘若还能在伤亡是正数的情况下击退后金军,那更是天大的大功劳。

崇祯皇帝虽然心中不太当回事,但为了给九边将士做个表率,让将士知晓他对武人的重视,下旨敕封山陕总督孙传庭为大明镇虏伯,并亲自参加了献俘仪式。

以文官之职立军功而受爵者,大明历来只有开国之时,但崇祯皇帝近来在大明各地杀官员杀的是人头滚滚,竟也没人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对参战的其他将士也多有赏赐,卢象升、黄得功等一众将领得知消息后心潮澎湃,众武将心里都明白,这次只是边镇的一次大捷,倘若是收复失地呢?

“洪爱卿,朕前些日子让你派人联络那林丹小汗,这都过了两个多月,怎的也没了消息?”

几支新军都在加紧训练,不论是从优良战马考虑,还是从制衡后金军考虑,崇祯皇帝都认为应该扶持一支蒙古部落。

按照历史记载,林丹汗西迁至青海后没多久便会病死,而后其子携大元玉玺投降了黄台极,使黄台极用了极短的时间就靠着嫁女儿收拢了蒙古诸部,之后便开始全力攻伐大明。

崇祯皇帝当然不允许这样的局面发生,扶持蒙古人虽然有风险,但倘若利用得当完全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况且只要大明缓过劲儿来,崇祯皇帝有的是手段慢慢折腾。

“回禀陛下,臣领命后不敢拖延,当晚便与礼部的范大人定下了使节人选,但京城距离西海数千里之遥,一路上兵荒马乱的也不太平。

半个多月前臣接到消息说是到了宁夏卫玉泉营,之后便杳无音讯,不过臣估摸着如今差不多也应该到了。”洪承畴很少一口气说这么多话,这事儿想起来他还窝了一肚子火。

虽说这差事崇祯皇帝是交给了他,但兵部压根就没找到懂兵势还通蒙古语的官员,不得已他还是去了礼部,毕竟礼部有专门的学堂培养下级通译官员。

通蒙古语的大使、副使有六人,但他们一个个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宁愿告老还乡也不愿接下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开玩笑,从京城到青海至少有三千多里,一路上不知道要度多少条河、翻多少座山、遇到多少土匪强盗,用九死一生都不为过。

况且那蒙古部落向来敌视我大明,倘若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人儿,被人一刀给宰了,找谁哭去?

人就这么五六个人,还有三个都五六十岁了,真让这三个去怕是走着走着就走没了。

洪承畴也知道这差事既危险又辛苦,再加上倘若执意强迫人去,这时候又没有监控录音什么的,人家出去转悠一圈随便猫它几个月回来就说事儿没办成,他也不能把人怎么样。

于是只得与礼部尚书范景文商量,最终选择让剩下的三个人提条件,只要能把事儿办成,一切好商量。

最后敲定大使由礼部主事顾小佳担任、副使则由礼部仪制清吏司的辛一博担任,二人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顾小佳狮子大开口要了一处户部查抄出来空置的豪宅,辛一博更干脆,事前啥都不要,倘若事成之后则要赏银三千两,并希望得到升迁的机会。

洪承畴几乎是皱着眉头应下了此事,一应的文牒诏书早就备好,又反复交代了崇祯皇帝对蒙古人的大致方略后,第二日二十二人的使团便离开了京城。

诚如洪承畴所言,此时的使团确实已经抵达了青海湖以东不远处,只不过与刚出京城时顾小佳二人的意气风发文质彬彬相比,此时的二人蓬头垢面、满面疲态,二十二人的使团也只剩**个人。

据顾小佳统计,从京城到西海(青海湖),使团共遭遇马匪七次、流贼四次、沙尘暴十三次,有次副使辛一博甚至大腿中了流贼一刀差点交代在陕西。

不仅如此,使团由于一直在赶路,经常露宿野外饥一顿饱一顿的,晚上不仅要防土匪流寇,还要防狼群袭击,若不是二十个兵部派遣的老兵誓死护卫,怕是连携带的朝廷信物都要被抢走。

“老顾,再有两日估摸着就能到西海了,咱心里挺没底儿的,今年初咱大明还与他们多有交战,你说那虎墩兔憨会不会直接把咱们俩给砍了?”辛一博啃了


状态提示:第60章 顾小佳和辛一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