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九百三十二章 唐津登陆(三)

尽管说中国的海空军都非常庞大,但是不管是中国国内还是外界,对于中**事力量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的庞大陆军兵力,现在中国还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动员就已经拥有了千万陆军的规模,如果说真的到了生死光头中国进行全国性的动员,凭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世界第二规模的工业基础,武装出两三千万地面部队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国庞大的人口虽然对国内农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带给了中国其他国家所无比比拟的巨大优势,人口众多就代表着可动员的兵力越多,而人口基础多也同样代表着中国哪怕是征召了上千万的陆军部队,但是国内的人口依旧可以满足国内工农业的正常生产。

这种人口优势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要知道美国那边因为人口不多,征调了上千万青壮年参军之后,国内的劳动力就极为紧缺,迫使美国人开始鼓励妇女走出家庭进入了工厂。而中国呢则是完全没有这种影响,大量的农村人口正排着队等候进城务工呢!

四十年代的中国,整体情况上和后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非常类似,工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城镇化迅速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拖家带口涌入城市当中,进入各大工厂就业,而那些在偏僻地区上过了初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更是把去大城市闯荡当成了梦想!

这种情况从四十年代里上海电影界陆续推出相关电影就可以看的出来,甚至一度出现了‘上海梦’这个词汇。

当有了庞大的人口,有了庞大的工业基础,这样的一个国家谁能够小窥?

现在的中国还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动员,参战的部队依旧是中日战争爆发前所组建的这些部队,投入对日作战的兵力甚至都不足一半,然而仅仅是这样也足以让中国的诸多将领们充满胜利的信心。

陈延甲丝毫都不怀疑自己的第三集团军攻克九州岛的能力,但前提就是自己的第三集团军得登上岸去,然而现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还没有登陆上岸,前期登陆的三个陆战师却已经是遭到了日`本的猛烈反扑。

这种出乎计划之处的情况让陈延甲不得不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放弃了之前制定的快速攻克丈高山的战术,而是转为退守,试图让三个陆战师在海军舰炮的有力支援下坚守一晚,等到了明天,第三集团军的第一军最少也能够登陆上去一个师的部队,同时天亮后空军也会再一次出动,给予地面部队有力的对地支援。如此一来,登陆的初步行动也就算是成功了。

当夜,日`本的数个师团对登陆成功的海军三个陆战师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同时中国空军出动了大量战略轰炸机,除唐津以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密集的轰炸,虽然说轰炸并没有对准那些明确的军事目标,但是却是对城市、交通枢纽进行了密集轰炸,这些行动乃是用来减缓日`本的其他部队增援速度。

第三集团军需要时间来登岸,除了三个陆战师外,还有第一军、第十三军以及第一装甲军,总兵力高达三十多万的部队登陆是需要时间的。

为了登陆九州岛,中国方面预计是准备投入了三个陆战师、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六个摩托化步兵师。一共高达十二个师以及三个炮兵旅,总兵力达到三十多万,拥有七百多辆坦克以及五百多辆步兵战车以及数以万计的各种车辆,此外还有将近两百门的自行火炮,七百多门牵引式火炮。

兵力以及武器装备的比例水平来说,中国陆军的水平已经是绝对的一流水平,而这也是中国多年来采取精兵政策的巨大成效。

现在的各个参战国里头,那一个不是好几百个师的了,苏俄,德国那边的兵力可都是几百个师几百个师,可是中国呢现在也就一百二十多个师而已,加上海军陆战师也不到一百三十个师,比美国人那边都少。可是和其他参战国不同的是,现在中国的每一个师全都是齐装满员的部队,而且除了几个特殊部队外已经是全面普及了摩托化,重装部队更是普及了机械化。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步兵师都是配属了一个坦克营,拥有七十多辆坦克的支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哪怕是中国的普通步兵师都算得上其他国家的重装部队了!

进入四十年代尤其是中俄战争后,中国陆军已经全面朝着重型化发展,原先军方所顾忌的亚洲山地地形不适合重装部队作战的顾虑也是被打消,因为用左玉刚的话说就是:把几万辆坦克和超过十万门火炮推上去,还跟他们玩什么机动作战啊,直接碾压过去就是了!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火力之上!

要不然陆军方面也不会说筹划着把师属炮兵团的每营十二门扩充到十八门了,尽管这个计划还没有全军推行,但是陆军已经在参与对日作战的部分部队中进行了前期试点,第一装甲军中的第九师就是首个试点部队,他们的师属炮兵团下辖四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拥有十八门自行火炮,单单一个第九师就是拥有三十六门10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三十六门的155毫米自行火炮,加上第九师的两个坦克营一百五十多辆坦克以及两百多辆的步兵战车,第九师的战斗力足以对抗中国陆军中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

十一月十号,唐津登陆第二天,随着整整二十四个小时忙绿,在一片炮火中海军第二重型工程团以及第三集团军所辖的陆军第七重型工程团数千官兵,数百台机械设备


状态提示:第九百三十二章 唐津登陆(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