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三百九十七章 战争需要英雄

spn6k二合一

泰州战役几乎可以说是平原地区进行追击并围歼的经典战役,简单而快捷,并一举重创敌军,就连徐离善自己也有些不相信竟然会打的这么顺利,要知道国民军和北洋军的交战过程中,可是有胜有败,就算是所谓取胜了的巢湖战役中,也是历尽多时,国民军花费了极大的代价才拿下来的,而现在进攻合肥的时候更是双方反复纠缠,国民军的后勤补给线还一直持续受到了敌军骑兵的袭击,在武岗地区第一军的第一师和第四师也没能占据太大的上风。

而今天,徐离善只是指挥着部队进行了一场简单的追击围歼战,可就是这样就一举把北洋军第七师的四千余人给消灭了绝大部分,战事的顺利让他自己都不相信,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本来泰州守军在泰州守的好好的,昨天里还打退了一次国民军的试探进攻,少说也杀伤了数十人的国民军。

可是昨天夜里王汝贤命令泰州守军撤退,而且还是在平原上撤退,王汝贤高估自己部队的撤退能力,在面临优势敌军的正面进攻下,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和接应就大举撤退,一开始还好,但是被第三师一追击就是变成了溃败。[

不管什么年代,评价一支军队战斗力如何不是去看他进攻能力有多强悍,而是看他能不能顺利组织撤退。很显然,王汝贤的第七师明显缺乏如此能力,其实别说王汝贤了的第七师,就算是曹锟的第三师这种北洋军老嫡系部队也不能够很好的组织撤退,不单单是北洋军,就连国民军的众多主力部队也是缺乏相应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在战斗过程中极少出现大规模主动撤退的事情,不管是巢湖还是合肥还是其他方向,基本都会一打起来后就是不死不休,绝少出现主动撤退之类的事情。因为双方的指挥官们都很清楚,他们没能力在敌军追击下顺利的组织撤退,一个搞不好撤退就是会变成溃败,所以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是很少出现撤退的情况的!战争绝对不是想打就打,想退就能退的,那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之类的游击战术是不适合用在大规模正面战场之上的,只能是用于小股部队的扰袭作战,而大规模的交战一旦双方部队进入了正面交战距离,那就是延绵数十公里的战线,随便一个点的撤退就可能引发全线的崩溃,要想在大规模战斗中顺利的组织撤退,可不是现在国内这些半吊子的军队能够做到的,北洋军嫡系如此,国民军主力同样如此,而王汝贤的第七师也是缺乏如此的能力。

很显然,王汝贤高估了他属下部队的战斗力,原本以为趁着半夜撤退的话应该不成问题,等国民军发现并追击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连夜撤退到江都了。可是国民军的那些军官们也不是傻子,一见泰州的北洋守军有了异状后,立马就就是判断出北洋军要跑,然后徐离善就是当机立断,当即就是派遣了第32团轻装急行军,绕行泰州西部拦截北洋军西逃。

第32团也顺利的拦截到了西逃的泰州守军并且就地阻击了他们长达三个小时,顺利坚持到了后方第三师主力的增援,并一举对这股北洋军实施了歼灭性打击,四千余人的北洋军只逃走了千人不到,此役国民军第三师歼灭了北洋军第七师下属至少三千人,而自身损失三百人都不到,双方的兵力损失对比高达十比一!

这样的战斗损失比例可以说是国民军成军以来从未有过的,别说和北洋军交战了,就是以前和广州龙济光、杭州朱瑞乃至和革命党人的赣军,皖军,苏军交战的时候都没有取得过十比一的损失比,大多数都是在三比一,四比一,打的好了也就是五比一。而和北洋军交战的时候,大多时候都是维持在一比一的兵力损失。当然这些伤亡数字计算的时候并没有包含那些战局不妙时敌军投降,崩溃散逃的情况,只是统计交战时双方的的损失。

尽管这场泰州战役胜的有的意外,不但出乎了众多国民军将领的预料之外,就连徐离善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只在两三天的时间就拿下了泰州,而且还能如此顺利的歼灭敌军三千余人。不过不管这场战役有多么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是国民军胜了,而且还是大胜!

自从福州起义以来,国民军取得的胜利不少,但是像今天这样干净利落的大捷却是从来没有取得过的,仅仅是一战,三天不到就歼灭至少三千敌军,重创敌军一个旅,而且自身损失连三百人都不到,如此战斗已经算得上是大捷了。

“这要好好的宣传!”陈敬云面带喜色道:“这样的大捷要好好的宣传,让人们知道我们国民军的战斗力不是北洋军那些已经腐朽的封建军队可以比拟的。”

陈敬云看着手中的捷电,脸上的喜色毫遮掩的表露出来,一旁的沈纲也是面带喜色:“第三师这一次的确是打的不错,徐离善能够如此坚决并快速的拿下泰州,实在是难得!”

身为国民军中少数几个有才华的将领,沈纲看问题自然要比别人看的更深一些,别人或许看到这场泰州战役中国民军取胜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或者是说北洋军第七师王汝贤自己犯下了错误,但是徐离善的迅速而坚决的下令第32团前往拦截敌军才是这场战役取胜的重点。而仅仅是这一点就沈纲就判断出这个徐离善的军事才华比国民军中绝大多数将领都要强。

这种军事上的直觉和果断不是每个将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七章 战争需要英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