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孝成王篇33

北破匈奴

公元前351年,燕王喜听了燕相栗腹的工作报告,大举南下伐燕。

赵孝成王趁着秦国换主、齐国偏安,抓住战机,对燕国来了一场保卫战。

赵国不愧是久战之师,打得相当出色,取得了骄傲的战绩:燕相栗腹、卿秦兵败被杀,乐间降赵,蓟城被围。

燕王喜被迫以将渠为相,前去赵国谈判,并给五城议和。

然,赵孝成王刚结束对燕的战事不久,赵国北方的邻居,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

话说,燕、赵之北,盘踞这一股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诸侯称之为胡。

那么,匈奴是如何兴起,成为赵国北方最大的威胁。

这就要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代说起。

赵武灵王时,赵国北方最强大的有三股力量:东胡、林胡、楼烦。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北霸草原。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引导下,大力推行了胡服骑射,取了骄傲的战果:

1、林胡王献马请降。

2、北灭中山。

3、北战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夹击赵国代郡)

4、楼烦降赵。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不仅击败了三胡,还在三胡之地,修建了数千里的内外长城。当然呢?赵武灵王北战三胡,不仅打赢了,还改变了三胡的命运:东胡向东发展、林胡消失在历史长河、楼烦降赵。

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位了不起的雄主,不仅引领赵国走向了强盛之邦,还尘定北疆,打得北胡没有脾气。暂时消除了威胁中原数千年北胡带来的隐患。

赵惠文王时代,北胡也不敢觊觎赵国,更不敢南下找赵国的麻烦。

然,北疆草原广袤,注定会出现一个新的且强大的对手。

在加上,燕昭王、燕武成王对东胡的打击,使其实力不断削弱。因此,赵国北方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且有新的部落:匈奴。

当然呢?匈奴的出现,赵国也出现了一个能打的将领,这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

李牧出生的时间没有记载,估计是赵惠文王时期,在赵孝成王时期,登上舞台,是赵悼襄王、赵王迁时代,匡扶社稷的人。

流传一个谚语:李牧死,赵国亡。

那么,至于李牧破匈奴,是出现在赵孝成王时期,还是赵悼襄王时期,这里不过多介绍,以后写名将篇的时候,重点介绍这段往事。

总之呢?

匈奴登场,李牧也登场,并成为匡扶大夏,护赵国社稷之人。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对燕反击之战,让匈奴看到了赵国实力不断削弱。于是,匈奴对赵国发动了小规模的试探。

由于前期驻守在雁门郡李牧的治理下,匈奴南下,没有讨到便宜,不敢大举南下,赵国北方没有出现大乱。

然,李牧的防守,得不到邯郸君臣的认可,皆认为是懦弱。

因此,赵孝成王调回了李牧,重新派了一个人去雁门郡。

新去的雁门郡守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这位新上任的雁门郡守充分发扬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李牧的作战方略,还实行全面进攻。

结果落得兵败,北方大乱。

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想起了李牧,重新启用他。

李牧没有接受命令,称病推辞。

可,赵孝成王坚信,安我北疆者,非李牧。

故而,发挥了三顾茅庐的精神,请李牧出战。

李牧看到了赵孝成王的诚意,但,想起前不久的事情,又有点担心,提了条件:我去可以,但,一切我说了算。

赵孝成王为了解决北方危机,答应了李牧的条件。

雁门郡军民,见李牧这根主心骨,再次归来,民心大定。就当众人认为,李牧会带领他们,找匈奴报仇。

李牧做了几件事,让这些人摸不着头脑。

1、撤换主战且不听话的官吏。

2、改善将士的生活:吃好、喝好、耍好。

3、看见匈奴不打就跑。

这些行为,传到匈奴和邯郸君臣哪里,得到了一个信息:李牧怯战。

也可以说,李牧得权,不办事。

赵孝成王虽摸不清楚李牧是啥意思,但,答应了,北疆之事,由他说了算,也不干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李牧真的是不办事,怯战匈奴。

答案:显然不是。

李牧再次上任,见屡次对匈奴作战失利,伤亡惨重,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李牧也见到了一个现象:将士笼罩在匈奴的阴影之下。

李牧得出了一个结论:不能打,更不能乱打。那么,他要做的就是稳定军心,恢复士气。

李牧的‘不作为’让很多朝臣看不下去,遭到弹劾。索性,赵孝成王还是支持他。因此,李牧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北疆。

有了领导(赵孝成王)的充分信任,李牧开始了个人的舞台秀。

李牧表面上做了三件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甚至留下了怯战匈奴的骂声。但,暗地里,他却做了几件大事。

1、每日练骑射,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2、修筑烽火台。

3、坚壁清野,不战匈奴,也不让对方得到好处。

4、派出斥候,深入敌后,了解匈奴的动态。

北地将士,见李牧对他们很好。让他们吃好、喝好,是个好将军。

李牧厚待他们,他们也要回报。三


状态提示:赵孝成王篇3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