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穿越重生>穿越1862>第六百九十九章 登陆美国前夕

四日后,阿尔卡雷克要塞沦陷了。二十多万俄军被彻底击败,国防军俘虏和打死俄军超过十五万人。俄军第一道防线被从中突破,伴随来的就是整天防线百万俄军的大溃败。中亚战场上的国防军靠着飞艇的狂轰滥炸,靠着伞兵部队的‘跳跃式’进攻,打的俄军节节败退。他们的炮兵阵地被飞艇威胁,他们的后勤线路和薄弱点被伞兵威胁,俄军无奈的只能加大后勤线路上的守卫力量,并且将炮兵分散使用。这就像是把一棵大树变成了无数根筷子、牙签,面对着铁磨盘一样的国防军,一棵大树还能顶着铁磨盘,筷子和牙签就只能被滚滚而来的铁磨盘碾成碎末。中路快速挺进的国防军,一点机会都没有给俄军留下,半个月都不到就杀到了阿克托别。接着利用铁路向南面的里海区域紧急运送兵力,再依靠着强大的空中力量,沿途迟缓咸海地区俄军的撤退行动,在咸海地区的俄军还没能完成撤退的时候,一举封堵了里海北头,将咸海部分过三十万的俄军堵在了国防军南部军区的口袋中。整个中亚战局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变得迥然不同。百万俄军遭受重创,南部战区范围内的俄军主力面临着被全歼的命运。国防军甚至都没让装甲车和坦克露出来一个照面。一切都靠着飞艇军的力量。这些日子里,飞艇军自然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失。一共有三艘喜鹊飞艇和一艘白鹭飞艇被俄军的机关炮击毁,他们把高度落得太低了。然后是五艘飞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坠毁或是被迫停飞。但这些损失对比后方大模大样的补给到前线的飞艇数量来,少的太多了。西线战场,主要是集中在南部战区,本来只有一百一十五艘飞艇,损失了九艘之后,眼下之数量却已经增长到了一百五十二艘。尤其是鸿雁级飞艇,从最初的一个支队编制,增长到了现在的二十六艘。国防军的空中打击力量不仅没有消弱。反而更加强势。五百公斤重的重磅炸弹,即使俄军最坚固的防御堡垒也顶不住一颗接着一颗的炸下。所以,这一阵子里的国防军能一路向西,所向披靡。西线北部战区暂时的没有大规模的飞艇编入,同时他们也始终在按兵不动,只是牵制着对面的几十万俄军。齐林对于周军负责的南部战区也半点没有妒忌。谁都知道,当南部战区的歼灭战完成以后。大部队继续越过里海,席卷乌拉尔河。那么就能够侧翼的威胁北部战区当面的俄军,切断后者的补给路线和退路。待到飞艇部队缓出手来,就该轮到他们北部战区发财了。南洋的战斗现在也彻底明朗化,中国动用的兵力不多,只要就是两个轻步兵师和两个师的海军陆战部队,太平军杀透了马来半岛之后,刘暹就让他们回军了。暹罗之前在马来半岛上的地盘也全数给了他们。太平军现在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西面的缅甸英印殖民军。后者在缅甸抗英军和云南驻防部队的进攻下日子也不好过。而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在联合舰队覆没,新加坡沦陷不久。就对刘铭传提交了投降书。他们识趣,刘暹也不为难他们,承诺保护在菲的西班牙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爪洼岛跟苏门答腊岛的荷兰人倒是在拼命反抗,可他们手中的荷印军拢共都不足五万,战斗力虚弱,连之前登陆爪洼岛的那个国防军先头营都消灭不了,如何会是刘铭传手下精锐兵马的对手?如今就只剩下一个巴达维亚还在荷兰人的掌控里。整个苏门答腊岛和其余的爪洼岛都是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新加坡港的船坞、造船厂和轮船修理厂都没有遭受打的损失,飞艇部队在轰炸的时候留心着的,刘暹要炸得只是军舰,可不连带巨额资金投入的造船修理业。新加坡要比阿尔卡雷克要塞还早一天的落到国防军的手中,现在小一个月都要过去了,这里的国防军人员却始终在做这一件事——将沉没、自沉的联合舰队军舰打捞上来。有价值的。送入船坞进行修理,没价值的拖到海滩搁浅,等待以后有时间了,再细细拆分。这其中就包括了复仇号一等战列舰。虽然它的甲板上层建筑几乎全部被毁,英国人在投降前也将这艘飘着的大棺材管饱了一肚子海水,坐沉到了新加坡港的最深处。但这艘大棺材依然是中国造船业和设计专家们梦寐已久的宝物。只是个头太大,打捞不易。只凭新加坡现有的力量难以如愿。国内的造船厂正在紧急生产一批大吨位的打捞船和打捞平台。在美国的西海岸。北洋舰队已经数次跟美西海岸舰队交锋,在潜艇的配合下,当然战无不胜了。西海岸舰队的实力根本不能跟北洋舰队对拼,尤其沉没了两艘主力舰之后。所以美国人就改变了策略,西海岸舰队在海军部次长西奥多.罗斯福的直接干涉下,改‘对抗中国军舰,保护港口’为‘保存实力,偷袭中国舰队补给船’。西海岸多座城市这段时间里都受到了中国北洋舰队的炮击,可怜当初刘暹建立中国海军的时候,还有着大批的美国海军军校毕业生和退役军官的加入帮忙。那个时候中美两国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现在却直接兵戎相见了。即使一直以来都跟刘暹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迈胜洋行,也关闭了他们在中国的商栈大门。刘暹继续坐镇淞沪,命令焦文斌秘密集结海军陆战队,下令征集全国的海运轮船、运输船,南洋地区缴获的诸多海船也一艘艘的开回过来,同时归来了一部分海军舰队。欧洲列强在大海上的攻势、威胁,短时间内是不复存在了。当


状态提示:第六百九十九章 登陆美国前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