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兵起秦川>第143章民怨有些沸腾

雪渐渐的融化了,气温没有那么的寒冷了,只是榆林城内的局势却是更加的紧张。

赵胜带着一群人正在慰问被搬进城内的百姓,武将这边王寿和胡老二两人随行,文士之中刘景岩、汤纶以及范进全都来了。

从这个阵势来看,军中文武俱都随行,便知道不是一次普通的慰问。

本早就该出现的蒙古人至今未曾出现,使得被强行撤到城内的民众们怨声载道了起来,他们认为这是赵胜等人编造的谣言。

赵胜和他的手下应对暴风雪的办法,不可谓是不及时,措施不可谓是不有效,若是换成朝廷和其他义军来处理此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冻死,饿死。

赵胜将他们撤到城内后,吃的由赵胜提供,住的地方也由赵胜安排,按理百姓应该是心怀感激的。

可是百姓们却不是这样想的,赵胜此次施行的是坚壁清野之策,不留一粒粮,不留一口井,使得蒙古骑兵陷入于粮无水之囧境。

此种策略损害的便是百姓们的利益,寇未至而自身先损失惨重,不是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没有谁会采取这样的策略。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百姓们的粮食全都被收缴走了,房屋村舍都被催毁,又有那个人心中不怀有怨恨呢,只不过一是因为蒙古骑兵来袭,二是因为赵胜他们持有刀枪,因此百姓才走进了榆林。

百姓们心不甘,情不愿,好在前期尚有蒙古骑兵来袭的消息,使他们可以作一些自我安慰,认为赵胜真是为他们着想。

可是随着暴风雪过去,气渐渐放晴,流言便传遍了整个被搬迁的百姓之中,他们蒙古骑兵来袭不过是赵胜编造的慌言,目的便是掠夺他们的粮事和钱财。

这时有些稍微理智之人,他们认为赵胜安置他们所付出的钱粮,已经远远超过了从他们那里搜刮的。

只是这些理智的看法,很快便被阴谋论和各种谣言淹没,人只会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而百姓们看到的便只有赵胜从他们那里拿走了多少,至于付出,他们到还没怎么注意。

气放晴之后的这一两里,人心尤其的动荡了起来,已经有好几拨人因为悄悄出城而被收押下狱了。

赵胜明白不能再这样放任被搬迁之民如此东荡了,他需要想个办法,使他们安静下来。

赵胜领人在城中走了一圈后,与众人来到了亲卫营的驻地之中,赵胜看了一圈众饶神情,然后开口道:“如今的局面,你们看该如何是好!”

现在的局面很是尴尬,赵胜一直告诉百姓们,蒙古五万骑兵即将到来,可是从降雪到现在雪已化得差不多了,蒙古骑兵仍然没有踪迹。

胡老二负责搜寻蒙古饶踪迹,可是这么多过去了,他却还是劳而无功,他自觉如今的局面,他应该承担一分责任,因此出列道:“大帅,是我无能,劳累数日,寸功未建,请大帅撤了我的职,以示惩戒!”

赵胜闻言,只是笑了笑,他道:“老胡呀,你这几日也辛苦了,怪只怪敌军太狡猾,与你和亲卫营的将士却是没有什么相干。”

胡老二听得此言,只好退下,可是他的内心是多么想赵胜治他个领军不利之罪,好使他摆脱如今的困境。

胡老二内心的真切希望,旁人自然是不能知晓的,汤纶这时开口道:“大帅,如今蒙古骑兵去向不明,城内百姓也是怨愤难平,该早做决策了!”

赵胜知道汤纶都意思,在进行坚壁清野之策开始时,汤纶便对赵胜过他的建议。

汤纶认为百姓一旦聚集,便不能再让他们分散开了,应该效仿无定河边之故事,将百姓按军伍编制,使之聚众而居,以便义军控制。

这个策略却是遭到了刘景岩的强烈反对,刘景岩认为,榆林无大面积的可耕之地,若使之聚于一处,不过是浪费人力。

果然刘景岩马上便道:“百姓编为军伍,于榆林无一毫之利,倒不如使其分然而居,如此才可以使百姓得以存活。

更何况眼下百姓本就怀疑我们的用心,若此时将他们以军伍之法编组,不是正如谣言所传,怕是对义军的名声不利。”

汤纶笑道:“义军的声誉岂是区区几个百姓所能玷污,更何况我们此举也是为了他们好,他们日后自会知晓,到那时,便会传颂义军的好了。”

刘景岩虽是善理内政之人,他的话也有些道理,可他却还是没有完全的认清汤纶这个建议到底厉害在哪里。

汤纶这个策略确实算不得什么新奇,不过是屯田之策而已,汉武帝时便设置了屯田校尉一职,负责边疆的屯田事宜。

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无论隋唐以至两宋,俱有屯田之任,不过此时之屯田尚在边地,及金元以后,由驻军所在分拨田地,由是屯田编及内地边陲。

明承元制,于开国之初,大兴屯田,有商屯、军屯、民屯之别,随着时间流逝,屯田之弊渐生,而屯田之利渐没。

只是赵胜却知道,今日若以军伍之法编组百姓,所求者岂止是为了屯田,一者可平抑百姓怨恨之心,二者可便于调集人力物力用以抵御蒙古骑兵入寇。

赵胜沉吟一阵后,他看了眼刘景岩,然后道:“如今便只有这样办了,先将百姓中强壮者抽调出来,组成民军,然后将其他人按照军伍之法编制。”

赵胜话音刚落,范进道:“不知榆林城原来的百姓,是否也按这个章程来办?”

胡老二听了这话,却是紧张了起来,他知道如


状态提示:第143章民怨有些沸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