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6年——前154年文帝以笞刑代肉刑,笞者多死,景帝诏减笞数。晁错为御史大夫,屡言削藩。吴王等七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举兵叛乱。
汉景帝即位也是大赦天下,赐爵一级。时值灾年,景帝更是下令将所有租赋减半。
汉景帝也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他听说虽然废除了肉刑改打板子,但打板子照样能把人打残废,甚至把人打死,于是下令将打板子数减半。后来发现减半了还能把人致残致死,就下令再减半,并且规定只能打屁股,不能逮哪打哪。
汉景帝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没有什么新举措,按父祖的既定方针办也就是了,包括和亲政策。他唯一大的举动就是削藩。
削藩是他的师傅晁错给他出的主意,目的是消除藩王对中央的威胁。
想当年汉高祖担心异姓王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把异姓王换成了同姓王。到了汉文帝时期,同姓王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是汉高祖长子刘肥的小儿子刘兴居。
刘兴居也是气昏了头,不自量力发兵叛乱,打算跟汉文帝争皇位。他以为自己能一呼百应,没想到真打起来以后是孤军奋战。汉文帝轻易就把他灭了。
不久淮南王刘长因为私仇杀死皇帝的钦差,驱逐朝廷派到他封国的官吏,屡次违法乱纪并且屡教不改,受到汉文帝严厉斥责。刘长不服,竟然联络匈奴准备谋反。汉文帝把他逮捕,废黜王位流放边疆。
藩王造反引起汉文帝的担忧。汉文帝的智囊贾谊建议汉文帝削藩。他的削藩办法是“割地”。这个割地不是割自己的地而是割藩王的地,把大的封国拆分成一堆小的封国。这样藩王就再没有能力谋反了。汉文帝按照贾谊的策略把淮南国拆分成四国,把齐国拆分成六国。
汉景帝上台后,他的智囊晁错也建议他“削藩”。晁错的办法是“弱枝强干”,也就是找各种理由收回藩王的封地,使皇帝的地盘一步步增加,藩王的地盘一步步消减,最终使藩王丧失跟皇帝叫板的能力。
晁错在汉景帝当太子时就是汉景帝的智囊。汉景帝对他言听计从。
晁错本是法家弟子,后来被汉文帝派到儒生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当年秦始皇下达“挟书令”,百家书籍除了皇家图书馆出于研究目的保留外,其他一律烧掉。伏生舍不得烧书便把《尚书》竹简藏入屋壁。项羽烧皇宫、毁咸阳时,皇家图书馆也未能幸免。伏生保留的《尚书》竟成了孤本。
二十年后,吕后废除了挟书令。伏生得知后立即将书取出。可惜书简已经被耗子嗑了,只拼凑出28篇。
汉文帝挖掘整理百家书籍,得知了伏生的事,派晁错去跟伏生学习《尚书》。
学成归来的晁错成为通晓法儒两家学问的全才。他向汉文帝汇报学习心得,深得汉文帝赞赏。于是汉文帝将他派到太子刘启(汉景帝)那里辅佐、教导太子。晁错看问题眼光独到,一针见血。汉景帝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家令”,也就是管家,帮自己处理家务。汉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也就是秘书,帮自己处理政务。
自古以来,秘书能当老板的家。朝廷很多大政方针其实都是出自晁错之手。
时任丞相的申屠嘉感觉自己在汉景帝那里说话越来越不好使,迁怒于晁错。恰逢晁错为了上下班方便,在太庙墙上开了一个门。申屠嘉立即向汉景帝投诉晁错。损害太庙一草一木都是大罪,何况在太庙墙上凿洞。但是汉景帝有意袒护晁错,说那堵墙不是太庙的围墙,只是太庙外围的短墙,凿门无所谓。申屠嘉知道汉景帝袒护晁错却没有办法,回到家越想越生气,结果吐血而死。
申屠嘉死后,汉景帝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御史大夫相当于中央纪委书记兼中央*****。晁错一步登天,从中央办公厅主任连升sān_jí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
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削藩的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晁错建议从吴王刘濞下手。
吴王跟汉景帝有龌龊。当年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的太子进京面圣。留京期间,汉景帝跟吴王太子下棋消遣。西汉时候流行博戏,据说是象棋的雏形,不过据出土的实物看更像现在的“大富豪”。两人下棋期间,因为争棋路发生了争执。皇太子一气之下抄起棋盘把王太子给砸死了。
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也仅仅是那么一说。虽然死者贵为王子也只能死了白死。
吴王看到儿子竖着出去横着回来又惊又悲又怒又恨,从此托病再不入朝。汉文帝也觉得理亏,派人送去一个手杖,告诉他你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不能来就别来了。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汉景帝上台后,吴王刘濞更是不来朝拜。汉景帝没说什么,晁错窜唆汉景帝削他。
晁错说就照他不来朝拜这条就可以杀了他,何况他已经有了反状。晁错所说的反状是指吴王有钱并且收买人心。
吴王的封地在现在的江苏一带,那里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有令人眼馋的两大特产:铜和盐。这两样在当时就是钱的代名词,和现在金和银一样,所以吴国富得流油。
据《史记》记载:吴王因为有钱就下令免了吴国百姓的赋税,由他代为向朝廷交纳。朝廷派什么劳役下来,也是由他出钱代替。兵役不能免,吴王就给士卒发放误工补贴,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