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7成康盛世

公元前1020年——前977年成康之际,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为庆贺东夷平定和东都落成,成王在新都洛邑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

据说朝觐天子之礼是周公所做。他对每个级别的人的站位都有细致规定以体现上下尊卑。

全国的诸侯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邑朝贺成王。一千多个诸侯济济一堂。远在湖北的楚国也千里迢迢赶来参加。

楚国是周武王封的一个子爵。周朝爵位分五级:公侯伯子男。子爵是最低一级。

楚人是黄帝后裔,先祖在五帝时代给帝喾做过火正(掌火之官),因功被封为祝融(掌火之神)。因此楚人自称祝融之后。商初南下躲避战火定居在荆(湖北襄阳南漳县西)这个地方。文王时期,楚人服侍过文王。据说文王拜楚人的先祖为师。武王伐纣时,楚人也出过力。因为这个原因,成王封楚人为子爵。

楚国很穷。楚国国君熊绎参加诸侯大会是坐着“柴车”而来,拉着一车茅草。他拜见了成王,把茅草作为礼物献给成王,说这是南方的特产最适合滤酒。古人喝的酒搁现在叫米酒,需要用茅草过滤掉米渣。成王知道楚国很穷就允许他以茅草做为每年朝贡的贡品。

诸侯大会期间,熊绎被安排做服务工作。诸侯吃饭他负责滤酒。诸侯开会他负责警戒。他实际上就是一个会务。诸侯见他说话口音跟中原不同,穿着打扮跟南蛮相仿,就把他当蛮族来看,很歧视他。诸侯盟会不让他参加,天子赏赐也没有他的份。熊绎受到刺激发誓再不来中原。

诸侯大会刺激了楚国,这是成王没预料到也没意识到的事情。

成王认为这次大会达到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和谐的大会。

四方诸侯汇聚新都朝拜天子称臣纳贡。周公之礼正式推行。庄重的仪式突出了周王的光辉形象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诸侯会盟让诸侯更加紧密团结在以成王为核心的中央**周围。

成王亲政后和诸侯关系相处得很融洽。他“以德慎刑”,尽量以德服人而轻易不动用刑罚。诸侯百姓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成王在位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成王也是英年早逝,死时把王位传给儿子周康王。他担心儿子不能继承他的遗志,令召公和毕公辅政。康王继续执行成王的既定政策,国内安定,据说四十年没有动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不过康王在位期间国内安定,边境却有些不**静。鬼方不断骚扰周朝边境。

鬼方是中原西北方向的一个游牧民族。有人说他们就是匈奴的前身。他们分布在山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鬼方在商朝时期就不断侵扰中原。武丁跟鬼方苦战三年才打败他们。但他们很快东山再起,在商末继续侵犯商朝。西周的先辈季历也是跟鬼方大战三年才取胜他们。鬼方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进入西周,周公东征时把兵力调到东方,西方兵力空虚,鬼方趁机作乱。周朝的旧都镐城在西北,经常受到鬼方的骚扰。

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在山西的唐国(在山西临汾一带)。但唐国在周康王时期南迁到晋水(汾河支流),改称晋国。南迁的原因据说也是因为北方的鬼方太难缠。惹不起,躲得起。

但是鬼方步步紧逼,康王不得不派兵征剿。

双方经过两次大战以周军大获全胜而告终。周军斩杀鬼方数千人,俘获万余人。鬼方远遁,再不敢靠近周朝边境。

成康两位周王在位期间被称为“成康盛世”。盛世之下,最开心的是老百姓。他们可以在家安心地生产生活。

周代的经济主业是农业。农业发展至今增加了很多新品种的农作物,比如麦子、稻子、高粱等。田间管理技术也提高了,开始懂得施肥、休耕、利用火烧防治病虫害。

农民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农具、工具,比如挖地的铲、收割的镰。不过从考古来看,铜制农具并不普及,多数还是使用从神农时代流传下来的用木头、石片或是河蚌壳、牛下巴骨制作的农具。毕竟铜还是贵,一般农民用不起。

那时的镰刀是没柄的,因为农民收割时只割穗不割杆。杆就烂在地里或者一把火烧了当肥。他们的地是种一年歇一年以恢复地力,有的需要歇两年。肥沃的土地可以不歇。他们那时已经懂得透支地力会影响收成。好在地多可以轮种,这块地休息种那块。

按照《周礼》(《周官》)记载,“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百姓分田,不用歇的地一家百亩,需要歇一年的地一家二百亩,歇两年的地给三百亩。

周代的亩小。因为他们是按垄算,不是按面积算。百步长的一垄就叫一亩。“亩”这个字是象形字,表示的是田里的高地。亩上那个小点是禾苗。古代农民是在垄上播种,垄下浇水。那时的一亩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一亩。

一家分三十多亩地说起来也不少。无奈那时产量低,必须要这么多地才够吃,才够交税。

《诗经》描述了当时丰收情景“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意思是说我们的小米高粱长得非常茂盛,收获后把我们的粮仓都堆满了。考古也的确发现周代居民区有很多存储粮食的仓库。

但是可以想象,古代农民也是非常辛苦的。拿着那么简陋的工具在田间劳


状态提示:17成康盛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