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1商汤革命

公元前1600年——前1320年“汤武革命”,灭夏立商。太甲乱德,伊尹放之。太甲悔过,伊尹迎之。九世之乱,弟子争相代立。盘庚迁都于殷,行汤之政。商朝复兴。

“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商汤称王不称后,以示跟夏朝的区别。

商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依靠武力而不是血缘改朝换代的人。灭夏建商被称作“商汤革命”。

“商汤革命”的成功告诉人们一种游戏新玩法:原来除了禅让和世袭,天下还可以凭武力夺取。

商汤建国之后,分封诸侯。伊尹等有功人员都各有封地或封赏。伊尹在都城内得到一块封地,由奴隶一跃成为奴隶主,位列三公之首。

商朝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各有不同规格的封地。

不过商朝的分封具体什么含义还不是很清楚。分封的原义是封土建国,“授民授疆土”。但商朝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公认的分封制是从周朝开始。但古代史书上自五帝时代就不断提到分封。比如禹因为治水有功被封于夏。猜想周朝以前的分封只是授疆土,找一块无主的地分给贵族或功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部众和奴隶去那里开荒种地,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部落。自夏朝开始,部落也被称为方国。建立方国也算是建国。只是这个国跟周边方国没有从属关系。因为周以前的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夏后、商王就是部落联盟的盟主、ceo。联盟中的部落或者方国都是平等的。周朝疆域扩大,周王为了便于管理把疆土分成若干块交给自己信任的人管理,分片承包,分级管理,开始真正的分封制。

商汤没有沿用夏朝的都城而是修建了一座新城,命名为亳

o]。

“亳”是什么意思不清楚,作为象形字有人看图识字给出两种解释,一是用乇[zhe]草盖顶的房屋,乇是细草或是麦秸;二是高台上的楼阁,乇是楼梯形状。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早先盖房无瓦都是以茅草盖顶,涂以胶泥。先起高台后建房屋既防水患又防盗贼还能看风景。夏桀给妹喜盖的倾宫就是在高台上起屋。

感觉前一种解释更贴近亳的意思,因为高台起屋代表奢华,茅草盖顶代表简朴。夏桀大兴土木极尽奢华最终丢了江山,商汤必定会吸取夏桀的教训。“汤修德”,建草庐可以彰显商汤爱惜民力的美德。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是很多人认定的商汤都城。遗址的宫殿复原后就是一个茅草屋的四合院,没有高台的痕迹。

商汤灭夏之后保留了夏人的宗庙,分封夏朝的遗老遗少,吸引夏人和亲夏的部落、方国归顺商朝。并且他在位期间“宽以待民”,轻赋税,施德政,安抚民心,鼓励生产。他时常告诫他的官员和四方诸侯一定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他将施以重罚。天下在他的治下很快安定下来并且得到长足发展。西北的氐羌也来归附商朝。商朝的疆土也扩大了。

据说商汤“百岁而崩”。黄帝以来的天子动辄活到百岁以上,不知道是果真长寿若此还是古人夸大,或者古时的年岁计算跟现代不同,就像古代的一斤只有现在的半斤多一样。估计夸大的面大,希望好人长寿。

不过商汤也的确活得不短,因为他死的时候大儿子已经死了,只能把王位传给二儿子。二儿子接位三年而死。三儿子接位四年而死。最后再没有儿子来继位,王位由商汤的长孙太甲继位。

商朝的王位继承办法比较有意思,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先按子一辈的排行顺序继承,然后是孙一辈。但凡商汤的直系儿孙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不用争不用抢,不用急不用慌,不比谁贤谁庸,只比谁的命长。

太甲即位的头几年还像那么回事,但随后就出现夏桀的苗头。好在伊尹这些老同志还在,关键时刻伊尹果断决定让太甲停职反省,将其软禁到桐宫面壁思过。一国之君被伊尹一句话发配到桐宫守坟去了。桐宫是商的祖坟。

伊尹是开国元勋,四朝元老,声望极高,说话极有分量。

伊尹在太甲停职期间代理朝政,以摄政王的身份临朝听政接见群臣与诸侯。

太甲被停职反省三年。在这三年里,太甲认真反省,深刻剖析了自己思想根源和蜕变过程,对自己辜负了党和人民多年的培养和期望而痛心疾首,决心迷途知返,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自新,率群臣接回太甲并且还政与他。太甲复位后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再没做出格的事情。

也有说法是太甲潜出桐宫,杀死自立为王的伊尹夺回政权。不过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有祭祀伊尹的文字来看,应该不会。商王朝不可能把篡位罪臣当祖宗供着。

太甲死后,儿子沃丁继位。伊尹作为五朝宰相继续辅佐沃丁。沃丁在位期间,伊尹去世。“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太牢是指最高一级的祭品,牛、羊、猪三牲全备,通常在天子祭祀天地祖宗时才用到。沃丁给伊尹最高规格的厚葬以报答伊尹对商朝的贡献。

沃丁在位期间延续伊尹的节用宽民政策。国家一直非常安定。但在沃丁之后,商朝开始乱了。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沃丁崩,弟太庚立。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把


状态提示:11商汤革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