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科技集团公司的碳纤维产品技术是来自于风车之国,这家公司在碳纤维材料上研发了多年,后来通过福克集团将这家供应商收归旗下。
华兴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技术引进在国内实现量产,同时也是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后来又得到了庞巴迪在约翰牛那边研发团队的技术专利,现在这家孙公司已经能够制备出t1000级别的碳纤维材料,还在研发更高等级的碳纤维材料,基本上跟霓虹国国内的碳纤维供应商处在同一个水平。
当然,华兴科技集团公司旗下的这家碳纤维材料公司不仅生产t系列的碳纤维,同时也生产m系列的碳纤维,主要是为火箭、航天器和卫星配套使用的。
也正是如此,杨杰就没担心过米国和霓虹国在这种材料上卡脖子,不仅如此,米国和霓虹国的这些产商反倒是非常担心华兴科技集团公司旗下的两家碳纤维公司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两家材料公司已经向大毛国内的这些军工集团公司和欧洲空客集团开始供货了。
在视察完复合材料零部件制备车间后,杨杰也是视察了机身装配车间,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自动钻铆设备,这些自动钻铆设备和爬行机器人大部分是华兴科技集团公司旗下的自动化设备公司提供的,其中也是包括了旗下的德意志宝捷自动化钻铆设备。
早在几年之前华兴科技集团公司这边就将德意志国内的这家航空设备制造商给收购了,成为了这家制造商的大股东,也是正式将这件只有800多名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商收入囊下。
现在这家制造商也是和华兴自动化设备公司一同为国内外的飞机制造商提供各种高度自动化的钻铆、焊接、粘接、安装和部件转运全流程的大量设备。
不过为了照顾盛科航空科技公司在北爱尔兰那边工厂的生意,机翼和翼盒部分是那家工厂生产的,然后送过来进行总装。
在风车之国的福克集团总部的工厂也会生产雷达罩和起落架送过来。
这家工厂现阶段组装的所有部件大部分还是来自兔子国内和大拿加以及来自欧洲的零部件,短时间内也不会用兰克乌和大毛的零部件,毕竟这些零部件要拿到欧洲的适航证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取得认证也是需要花不少的钱。
等到这边工厂在这边的量起来后才会逐渐使用兰克乌国内的零部件来替代。
大毛国内的伊留申集团和中华福克集团公司合作研发f200后现在也是取得了兔子国内的适航证,但是大毛国内的工厂生产的机型因为使用自己国内的零配件,却是迟迟拿不到欧洲和米国的适航证,只能是在自己国内和独联体国家进行生产,不过品控不过关,跟中华福克集团公司的生产的产品差距不小,收获了一堆恶评,大毛国内的航空公司也是不愿意进行采购,足见其国内在品控管理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大毛也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国家,得到了中华福克集团公司送过去的两架原型机后国内的飞机制造厂努力地自己设计开发模具和工装夹具以及装配工艺,最多向兔子国内这边采购各种加工设备,结果自己搞出来的产品却是差强人意。
当然,安东诺夫集团之前也是想让盛科航空科技公司这边接手的,不过杨杰对此却是丝毫没有兴趣。
安东诺夫设计局方面在大型运输机的气动设计方面确实是很厉害,不过设计客机不说这家设计局了,就算是苏修时代在客机设计制造能力上都是做得比较差的,而且还停滞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了,原先的一批技术专家队伍也是散了,新的设计师也没有培养出来,之前这边捣鼓出来的客机产品更多的是项目来忽悠投资的,纸面数据很好看,能把样机做出来已经是极限了。
这边之前是希望获得米国法兰西等等西方国家投资金,但是这些国家也是已经看透了这边航空业的真实底细,知道这边的航空制造业已经彻底“凉了”,接盘相当于“肉包子打狗”。
其实国内的西飞集团公司和航发集团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体公司分别入主包括兰克乌的三大集团公司主要还是做一个军事技术的补强,并不想让华兴防务集团公司在国内一家独大,更多的是考虑一个平衡,因为华兴防务集团公司国内的技术研发太过强势了。
中央方面现在做的不是削弱华兴防务集团公司,而是努力的扶持国企,至少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不过华兴防务集团公司在接盘兰克乌防务集团公司后也是从这三大集团公司里面挖到了不少的核心技术专家出来进入到了华兴科技集团公司的旗下。
现在盛科航空科技公司在兰克乌这边买下一家飞机制造厂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后代工涡桨支线客机和其他拿到适航证的机型,也没有为安东诺夫集团公司方面要代工旗下客机的打算。
安东诺夫设计局跟旗下工厂手头上的这些产品对现在的杨杰来说没有一样感兴趣的,而且国内的军工集团入主了这家集团公司,杨杰就更加不会理会这家集团公司的生死存亡了。
盛科航空科技公司在这边开设飞机生产线也算是为兰克乌这边的航空制造业保留了一丝元气,杨杰最感兴趣的是这边的航空高校和一些研发机构为盛科航空科技公司服务,他可没有兴趣帮助安东诺夫集团复活,至于国内的军工集团摆明了也不会帮助这家集团公司继续生产自行设计的客机和安124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