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五一七章 英国妥协
日本帝国陆军真该变革一次了,永田君你说对吗?”

永田铁山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老军官,点点头。

永田铁山果断放弃清川江以北地区的战术终于遏制了国防军的突破,清川江大桥的被炸和日军对江面实施破冰爆破后,国防军暂时受阻在江北岸,与十万日军隔江对峙。但秦章书和张廷辅也没闲着。一边等待后面的工程兵架桥设备抵达,一边对清川江以北地区进行大扫荡,短短几天内就占领江北大部分地区。11月18日,国防军31旅从图门江的惠山方向进入朝鲜。与此同时44旅从珲春出发,在五千多匹战马和朝鲜游击队的带领下沿五龙川向津清挺进。

至此,朝鲜战场全面打开!

就在朝鲜大打出手的同时,台湾海峡上也是战云密布。为争取在日本舰队突破水雷阵前输送更多部队,福建沿海的所有船只都被动员起来,尤其是最近的厦门更是成为主要登船点。仅在13、14和15日三天,驻扎在福建和广州的国防军第7师就有两个旅从抵达彰化。到18日登上台湾岛的陆军总人数已经高达27000人,大炮270门,轻重机枪一千余挺,还有7万部队正在从江西、广西和浙江等地源源不断赶往福建沿海,准备登陆台湾。随着后续部队的抵达,台湾方面军不仅控制彰化,工程兵在最短时间内在彰化离海岸50公里的地方修建起一座机场。有了机场后台湾岛不仅首次迎来空军,而且总参谋还调集了20架信天翁运输机。还向台湾增派48架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合陆军向基隆和台北方向进攻。

东北和东南沿海硝烟弥漫,但南京的民国总统府前却停靠着一辆悬挂日本国旗的轿车。来来往往的人对这辆停在这里已经几天的日本车都很好奇,不明白它为什么迟迟不走。而远处总统府警卫处内,这辆车更是被标上了号码,两挺重机枪日日夜夜对准它,大有一言不合就直接轰烂的架势。

总统府内,王安澜撩开窗纱看看轿车,扭头道:“大总统,副总统,日本大使还在外面呢?要不要......。”

沙发上黎元洪和杨秋对面而坐,商量着目前的战情。听到王安澜的话也皱皱眉:“这个日本人还真有耐心。”

还有几个月就要离职的唐绍仪和接班人胡惟德坐在旁边,呵呵笑道:“日本人向来坚忍,这点上我也是钦佩万分。田中首相派他来的任务肯定是希望和谈拖住我们一段时间。现在失算了,没法回去交代,如果连面都见不上一次,他恐怕回去就要下台。”

“那要不要见他呢?”胡惟德说道:“现在见与不见已经问题不大。朝鲜那边我们优势明显,倒是台湾还不得而知,不如见见他让日本海军停下,争取更多时间派部队上岛。”

杨秋摇摇头:“日本人不是傻子,政府也从来就管不了海陆两军,所以现在见面和谈还为时过早!”

黎元洪知道杨秋的心思,说道:“辰华,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日本海军现在优势明显,萨镇冰昨天还来说压力很大,半个月他就损失了6艘驱逐舰和3艘潜艇,不能完全保证守住两个海峡,而且日本海军现在还算克制,还没有炮击我们的城市,要是......。”

他的话让大家一真担心,日本海军优势的确太大了,而且一旦无限制炮击海岸线必定会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所以黎元洪的话也有些道理。杨秋也深知目前日本海军还没彻底放开打,这里面主要还是英国的问题,如果英国最终支持日本,那么从大连到三都澳全线都会遭到炮击。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他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不担心战争,事实上截至目前国防军也还没有完全发力,至少双方都还处于决战前的态势。但真要放开打决战,势必就是数月的强消耗,即使日本国内出问题也不能立刻结束,代价还是不会很小。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蔡锷和杨度!

上海的谈判......到底进行的如何了呢?在美国、法国相继表态后,大英帝国难道真要死抱着英日同盟?

黄浦江畔气氛压抑,身着国防军和国民警卫队制服的士兵几乎接管了整个上海,吴淞口炮台上12门240重炮全体戒备,侦察机一架又一架的向大海冲去,江面上大大小小的军舰更是全扯开了炮衣等待出击命令,因海峡封锁滞留的各国船只更是挤满了江面。大大小小的工厂加班加点同时都被告知做好撤退疏散准备,有上海象征的江南和求新两厂更是卯足劲生产军队需要的物资,船坞内的两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四周更是电花闪烁。铆钉铛铛不觉。

从民国元年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还没如此紧张过!虽然理论上日本不太可能炮击上海,而且靠目前的进攻手段想要打到黄浦江也不容易,何况日本也担忧彻底激怒英美导致他们靠近中国。但国防军的准备工作却一刻也不敢担待。

英商俱乐部内同样唇枪舌剑,伯纳德回来后立刻重启中英一揽子谈判,双方都知道时间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关键。距离1月1日仅剩10天,在美法相继开始就出售战列舰一事和中国海军谈判后,事实上两国已经不可能去改变1月1日发表联合声明的事情,在这个情况下大英帝国要么接受一起声明,要么就等着中国单方面宣布作废全部不平等条约。然后死抱着英日同盟。在大英帝国不可能也没有力气介入的情况下,即使日本海军赢了并保住台湾,朝鲜失去也等于英日同盟变相瓦解,而且还破坏了中英关


状态提示:第五一七章 英国妥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