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排犹不是第一次,内战时期就大规模屠杀迫害过,所以当冰冷的话语从斯大林口中蹦出,超过300万苏联犹太人的命运,就此被定格。在另一个世界中,全欧洲大约有900万犹太人,有600万被纳粹杀害,剩余绝大多数都在苏联,其中55万犹太裔士兵为保卫苏联出生入死,其中还包括马利诺夫斯基、克里沃舍因、卡图科夫和米哈伊尔这些优秀将领,但在战后,他们中很多人都遭到清算。这个平行的世界,随着世界权力版图的剧烈变化,地缘政治的激烈碰撞,以及英美资本主义的现实性,都让斯大林没有选择余地。他需要德国的技术,需要东欧的工人,甚至需要高标号汽油让飞机飞起来,与国家存亡相比,只能用牺牲小部分去换取大部分。
杨秋同样对犹太人说不上好感,在国家初创的早期,他曾经希望借用犹太资本来建设国家的基础工业,但《白银法案》上栽的跟头,让他对无孔不入的资本力量提高了警觉。为报复,他还借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将犹太人出卖给德国。虽然没有证据,但犹太复国组织一直都在怀疑他,随着中国积极插手波斯湾,两者愈发形同陌路,一些激进分子甚至还数次扬言要刺杀他。
所以对他来说,他不会主动去拉拢,却又不介意用“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为借口,站在背后推一把。
这种看似矛盾的战略,其实是还有更深的目的,那就是战后肯定会出现的犹太建国运动。阿拉伯虽然是中国的盟友,但中美、中英、英美、欧美、中欧等地缘矛盾已经在这次大战中全部暴露出来,战后肯定会出现激烈的交锋。但战争的残酷,核武器的出现,又让各大国刻意避免直接的正面交锋。所以除非英美明着出兵,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去直接干涉以色列建国运动,所以中东和非洲的代理人战争肯定会很多。其次,从内心来说,杨秋也很希望犹太建国,道理很简单,以目前的国际格局,苏联绝不可能再成为以色列建国的背后支柱,法国的力量太弱,所以精明的犹太人肯定会死死抱住英美大腿。加上英美已经被排挤在阿拉伯石油蛋糕外,石油的民元结算趋势愈加明显,中美即使不出现平行世界的冷战,也会长期对抗。一旦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就需要在阿拉伯世界设立几个钉子,到那时以色列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棋子。那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借机将转移视线,从而减小自身的压力,毕竟一个没有敌人的阿拉伯也不会让他放心。否则他也不会在建国初期。让蔡锷和岳鹏相继坐镇西北下死手,然后又利用《程诚法案》迁民数百万,还组织建设兵团常驻边疆,强行推广唯一的汉语教学。甚至战争爆发后。还利用中亚各国人口严重不足的机会,以提供贷款为饵,让他们用土地草场等等借口带走西北近百万人,这才让西北边疆汉民比例从建国初年的不足一半。提高到目前的超过八成。
但他还不放心,还必须为阿拉伯竖起几个靶子。所以对未来的中国来说,谁都可以消灭。就是不能主动分裂破坏印度和以色列,释放阿印、阿以和阿拉伯内部的矛盾,甚至可以主动让印度投靠英美,然后通过穆盟和背后的阿拉伯,使其成为中阿矛盾的泄压阀,同时确保国内的各民族平等,加强汉文化圈建设。
这些事他在做,而且已经做了几十年,但他不会宣传,因为他也不知道对错。或许会养虎为患,但这是他执政期内唯一想到的办法,毕竟他不是神仙,只希望后人能想出更好的民族平衡策略。当然,这些都是国家的核心机密,只有寥寥数人知道,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说出口。
斯大林肯定看不到那么遥远,即便有意识,也没办法。美国其实很想支持苏联,但罗斯福此刻面临着沉重的欧洲压力,不可能再向已经抢到太平洋战略优势的中国施压。丘吉尔也不是真想和苏联开战,开罗宣言后虽然对苏宣战,但迄今为止也没有一兵一卒是针对苏联的,甚至连丹麦这种天然盟友都没去拉拢,就是怕激化英苏矛盾。但同样,英国的压力也让他不可能此时与杨秋决裂。或许他们通过走私支援斯大林,但毕竟是杯水车薪,所以苏联唯一能获得先进技术和大规模支持的国家,就剩德国。被逼到墙角的斯大林决心一搏,将任务交给“经验丰富”的叶诺夫后,就让莫托洛夫继续剩下的谈判,自己坐镇莫斯科,在红场当着数万集会将士和群众,发誓要与杨秋在乌拉尔和高加索,这两个全世界地理环境最恶劣的战场上,一决雌雄!
杨秋没空和他打嘴炮,他已经在前往那霸的“山西号”战列舰上。
“山西号”是山东级战列舰的二号舰,今年6月初才正式服役,因此没赶上惊心动魄的庆良间海战。战列舰的时代即将结束,但这艘七万吨的巨舰驶入那霸港后,还是吸引了全部目光。雄壮霸道的身姿、狂野彪悍线条,欺骗眼球的太平洋条纹迷彩色,糅合在一起,留下的是前所未有的威严,是震慑四海、是激扬大洋。没有亲眼见过,没登上过它的人,是无法理解战列舰之美的,连杨秋这个“后来者”都觉得,战列舰才是时代强权和霸主的象征。
既然是平等的联盟会议,自然不可能去美国开,英美又不同意在中国控制的海湾国家,所以协商后,三方确定,会议地点放在南非的开普敦。选择“山西号”也是因为距离远,远程航空无法做到百分百安全,加上这也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