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1024章 大战役(八)

喀山以北,有一个叫别列尼奥的小镇。全部由鞑靼人的小镇祥和安宁,响彻欧亚大陆的枪炮声带来的唯一变化,就是粮食不足即将歇业。目光浑浊的酒馆老板穆哈诺夫坐在门口发着呆,大家都知道,除了酒馆难以为继外,他也在想念自己的两个儿子。

老穆哈诺夫是传统的鞑靼人,有四个孩子。史无前例的大清洗中,在部队服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却突然失去联系。谁都知道,失去联系是什么意思,为寻找儿子,他几乎跑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军营,甚至还偷偷去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但没有人告知他儿子的生死,就像他们从未出现过。二十年来,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没有说法,没有审判,一句‘反革命’就能让骨肉分离,甚至举家消失......。大家已经失去宝贵的牛羊财产,牛羊成群的景象被凝固在记忆深处,集体农场让鞑靼失去了最珍贵的财富。然而他们似乎还不打算放过鞑靼,在克里米亚、喀山、乌拉尔、在所有有鞑靼人居住的苏联地区,许许多多鞑靼人被逮捕,被流放,数也数不清楚。很多无法忍受的人都悄悄逃往哈萨克,听说中国人在那里修建了鞑靼保护营,听说中国人已经将许多牛羊幼畜发放给他们,还听说有人参加了中**队正在和苏联作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传言,就是中国人要在乌拉尔帮助建立一个鞑靼共和国。

流言蜚语。笼罩在苦难的鞑靼人身边,谣言也让那些人更加严厉和残酷。小镇里的年轻人也想过离开。但在流言没有确认前,他们忐忑不安不敢轻言。但有个人却很清楚,这些流言都是真实的!因为只有他知道,老穆哈诺夫的两个儿子其实没有死,都被他秘密保护起来。他还知道,战前统计的两百余万鞑靼人中,已经有四分之一因伊凡米尔事件被逮捕或流放,直接处死者也有数万。在伊凡米尔出生地的克什米尔地区,鞑靼家庭十室九空。他更知道,仅仅是伊凡米尔和他两个人,就导致超过百万人被清洗!而他,此时此刻就藏在老穆哈诺夫的地下酒窖里,他就是曾让整个苏联都为之恐惧的贝利亚!

阴暗的地窖内,一条地道直通镇外森林。贝利亚就坐在地道口。油灯下的前中央委员,契卡和安全部队司令身形消瘦,穿着一件破旧的棉大衣,戴着传统的鞑靼狼皮帽,大衣里别着手枪。他的儿子谢尔戈和七八名忠于他的保镖站在旁边,手中全都是清一色最新的ppsh冲锋枪。卡廷事件被杨秋大曝天下后。斯大林为销毁证据掩盖事实,不断架空他,还秘密召见叶诺夫,并让赫鲁晓夫负责中央安全局工作。跟随斯大林这么多年,帮他处理过许许多多类似事件的贝利亚当然清楚斯大林要干什么。于是连夜和亲信从莫斯科出逃。和他想的一样,他出逃后。斯大林通过塔斯社,把卡廷惨案的所有罪名都塞给自己,还发动全国,四处缉拿他和党羽,所有认识的人和关系网也都遭到残酷清洗。幸好他早有准备,不仅带走卡廷惨案斯大林签字的原件和大量苏联绝密资料,还在伊凡米尔事件后,就敏锐地察觉到少数民族和中央政府不可化解的矛盾,于是利用权力,秘密救出过数万名类似老穆哈诺夫二儿子这样的少数民族。也正是这份善缘,让他能在鞑靼人聚居区隐藏下来,留下最后一个希望。

“外面的情况怎么样?”贝利亚推推眼镜,看着梅尔库洛夫和瓦尼科夫,语气依然柔和沉稳。一点都不像正被全苏联通缉,被斯大林恨之入骨的叛逃者。两人都曾是他的心腹助手,参加过许多绝密事件,也是被斯大林点名要除掉的人,所以只能跟他一条道走到黑。

梅尔科洛夫把最近发生的事情说了遍,当听到叶尼塞河以东被强行并入中国,苏军在伊希姆河防线迟迟无法突破后,贝利亚似乎抓住了什么,取下眼镜慢慢擦拭起来。瓦尼科夫曾经是中央安全局副局长,所以很熟悉这个动作,以为他想和北京合作:“贝利亚同志,这是个机会。斯大林的反击很不顺利,而中国却在朝鲜战场节节胜利,【汽油屠夫】卓凡已经抵达汉城外围。如果朝鲜获胜,杨秋肯定会将更多部队调往哈萨克和乌拉尔。而且他也一直在寻求建立乌拉尔鞑靼共和国,所以肯定有兴趣与我们合作,继续瓦解莫斯科的力量。”

曾在契卡和乌克兰长期工作的梅尔科洛夫也同意这个看法,还分析了乌克兰的局势:“乌克兰最近也发生一些不稳定事情,斯大林已经让叶诺夫那个混蛋去加强监视。现在中国正在进攻德黑兰,如果波及亚美尼亚和巴库,高加索和乌克兰肯定会站出来。”

“不,你太小看斯大林了。”贝利亚打断他,起身走了两步:“他不是轻易认输的人,当初季诺维也夫已经答应支持他,却还是......。”想起往事,他深吸口气,摆摆手让谢尔戈摊开地图,指向土耳其:“乌克兰是他的最后底线,为了这个,他会不折手段!所以我相信,他一定会在近期想办法加入轴心,然后依靠德国的力量,进入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必要时,还可能配合德国出兵占领土耳其,彻底切断黑海,以防止乌克兰政变!”

“可是......。”俩人吓了一跳,一旦苏联加入轴心,就等于向美国宣战!而斯大林本人也很满意罗斯福的不宣战,所以也刻意的一直想避免得罪美国。“那是以前!除非美国公开不承认北京的合并,否则......他无路可选!”贝利亚的目光深沉。<


状态提示:第1024章 大战役(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