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鲁智深、武松等人的面,赵桓明确说出害死晁盖的凶手不是史文恭,这让很多梁山人一时之间有些接受不了。
晁盖之死是个大事件,导致梁山直接易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晁盖和宋江再怎么亲密,即便水浒诸雄再怎么讲义气,梁山那么多人,总会有亲疏远近。
晁盖死了,宋江上位,这里面牵涉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阮氏三雄,身为元老,实力强悍,在宋江上位之前屡屡立下大功,结果晁盖一死,功劳不如三兄弟的李俊、张顺等人反而在地位上高过了他们。
再比如刘唐,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
此外,晁盖和宋江是思想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宋江天天想的都是招安,而晁盖则绝对不会主动提招安,宋江接替晁盖后实行的那些政策,让那些对朝廷失望的梁山好汉突然很堵心。
比如鲁智深、武松二人就十分堵心。
所以,晁盖的死被很多梁山人深深记在心里,晁盖也成了一个死去的信标。
可是在今天,这件已经被所有人尘封在心底的旧事件,突然就被史文恭的出现给翻了出来。
多数人是想找到真凶,为晁盖报仇;少数人心里也有些阴谋论,在得知真凶并不是史文恭的情况下,他们立刻便想到了宋江……
总之,今天发生了两件大事,综合来说分不出轻重:一个是梁山好汉被太子殿下端了老巢,另一个是晁盖之死的真相。
鲁智深和武松都是比较细心的人物,尤其是武松,鲁智深算是粗中有细,而武松虽然生性耿直的很,但一点都不粗。
赵桓轻飘飘的一句话,他们很快便想到了很多,怒气消去了大半。
虽然仍旧站在一旁盯着史文恭,但已经不喊打喊杀了。
相反,他们觉得,史文恭现在绝对不能死!
“太子殿下!东关出事了!”
从东关回来的那十几名报国军士跑了过来,把关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史文恭和苏定,苏定立刻脸色大变。
“出来什么事?难道你们没有及时把本太子的命令传达过去?”
苏定道:“不是的!是刘光世刘将军擅作主张,要在关下羞辱梁山军,韩世忠、栾廷玉、王德等人阻拦不住,只好来请太子殿下!”
“竖子安敢儿!”
赵桓立刻怒极。
虽然苏定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甚至都没有说刘光世是怎样羞辱梁山军的,但这事既然已经闹得这么大,那就绝对不会普通。
自己已经三令五申,不要仗着朝廷的势力小看天下英雄,刘光世这小子当面答应的挺好,谁知竟然是阳奉阴违。
征服梁山计划已经搞定了八九成,现在只差临门一脚,没想到关键时刻竟然在刘光世那出了幺蛾子。
想到这里,赵桓突然又想起来石碣上没有刘光世名字的事,这件事可以佐证什么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史文恭!”
赵桓压了压怒气,把龙泉剑递给了史文恭。
“带着尚方宝剑去东关接人,从此刻起,谁也不准为难谁!谁再出幺蛾子,无论是什么人,先给我照屁股上刺一剑再说!”
照屁股上刺一剑?
哦!
史文恭立刻醒悟:这是只让自己借尚方宝剑的势,不让自己伤人!
想明白了之后,提着尚方宝剑便匆匆去了东关。
而赵桓自己则拉着鲁智深、武松等人问长问短,一会儿问鲁智深相国寺菜园里的那棵杨柳树到底有多粗,一会儿问武松景阳岗上的那只大老虎究竟有多大;一会儿夸鲁智深侠肝义胆、正直可爱,一会儿夸武松文武双全、率真诚恳。
当然,其他小头领也没落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件赵桓知道的光彩事。
就这么大半个时辰,这些人便差不多已经对赵桓归心,就差最后的一拜了。
现在宋江等人不在,这一拜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拜下去的,不然就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
就在大家“相谈甚欢”时,东边儿、西边儿差不多同时都是一阵人声鼎沸。
“启禀太子殿下!”
一名报国军士前来禀报,“史文恭将军和吴玠将军各带着一群梁山好汉,分别从西边和东边上山来了。”
“让他们都到聚义厅里来!”
赵桓交代一句,转身便径自进了聚义厅,随便得仿佛是自己家一样。
后面宋清一听,急忙让一些小喽啰去把聚义厅里两边的交椅撤了,然后也不理其他人独自一人跟了进去。
赵桓直接来到那块石碣旁边,见几十个小喽啰在撤椅子,便让他们把所有的椅子都撤掉,包括最上面的第一把交椅。
他还在盯着石碣上面的神语看,那一个个名字,使得赵桓有着空前的野望。
或许,大宋命不该绝,靖康之耻要因为自己的出现而不会发生。
或许,自己也能像历史上的那些明君一样,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度,威震海内外。
或许,能免去元清两代的天下浩劫……
“卑微小吏宋江,不自量力,妄图以微末尘埃与日月争辉,今日败的心服口服!愿终身侍奉太子殿下,鞍前马后、赴汤蹈火!惟愿太子殿下能够宽恕我等之罪过!”
就在赵桓畅想的时候,背后传来了一个声音。
转身,回头,发现地上已经跪倒了一大片,只有官军将领一个个还站在那里。
史文恭捧着龙泉剑跪在赵桓的面前:“末将史文恭,已经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