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法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墨尼黒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成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
2战争起因
编辑
二战
二战(8张)
1938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波兰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波兰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
3战争经过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法对德国宣战后,没有对德国法西斯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军队孤军奋战,不久,波兰覆亡。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3]
1940年4~5月,德国军队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众多国家。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经过拼死奋战,法国军队大部分已经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3]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机打劫,对法国宣战,不久,法国投降。[3]
1940年7~10月,德国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军坚持抗战,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3]
1941年6月22日零晨,德国军队以五百五十多万人、四千两坦克和近五千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苏联军队虽不及防,节节失利,苏联大片领土沦陷,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3]
1941年11月,德国军队已经占领苏联一百五十多平方千米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业区。[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0月,德国军队开始进攻莫斯科。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粉碎了德国军队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第二年初,苏联军队展开大规模的反攻,歼灭德国军队50万人,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3]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展,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两国的利益,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等国也同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战略物资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战争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4]
1914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两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4]
4战争结果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5]
1914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对英国、苏联等各国的援助。[6]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联合国宣言《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6]
1942年,为了发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代表集中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各国保证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以及追随者。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6]
1942年和1943年,在欧洲、太平洋和非洲各个战场,同盟军同时对法西斯国家英勇战斗,战争形势发生了转折。[6]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苏德战场,莫斯科战役胜利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国军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7]
1942年7月,